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是餐桌上的物质的存在,更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载体。酒文化也融入了华夏文明之中,其中“酒礼”和“酒德”是酒文化之中最核心的部分。
酒礼
自夏、商、周以来,“礼”就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准则和规范。饮酒行为也成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也就产生了酒的行为礼节:“酒礼”,用来规范宴饮活动中的礼仪规范。酒礼最早起源于原始祭祀的饮食习俗,进入文明社会,逐渐形成有关的饮酒礼仪。
西周时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饮酒礼仪,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礼法之一。西周的酒礼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时、序、数、令。
时,指严格地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下饮酒(比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其他庆典)。
序,指在饮酒是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
数,指在饮酒适量而止,三爵而止。
令,指在酒宴上要服从酒馆的意志,不能随心所欲。
与现代不同的“敬酒”和“劝酒”可以混淆,吃菜喝酒可以混淆,在周和春秋时期,饮酒之礼是在宴会环节开始之前,叫作“献宾礼”。宾主之间有:献、酢、酬的献礼。即:主人献宾、宾客酢主人,主人酬宾。饮酒礼之后,宴会才正式开始。
酒德
酒礼是饮酒外在的行为规范,酒德则是对酒礼内在的遵守。《礼记▪乐记》中说道:“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备酒祸也”。说的就是在繁冗的礼仪中采取延长每喝一盅酒的时间来防止酒祸。为强化酒德,周代专门设置一种官职“萍氏”的官职,督察人们节制饮酒。
《尚书▪酒诰》提倡“毋彝酒”,意思就是不滥饮酒。孔子云:“酒无量,不及乱”。就是孔子提出的酒德标准。意为诸事皆有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但要饮酒后神志清醒、形体稳健、气血安宁、皆如其常为限度。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酒量,所以,饮酒无量,但要心不乱、语不乱、形不乱、行不乱。饮酒可尽其情,但要止于礼,才为“醉美”。
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收集相关资料总结的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与真实情况对等,仅供酒友之间探讨,如引用的图文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本人,以便及时删除相关内容。另外,本号已经申请“原创保护”,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