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古往今来,传世精品无不是厚积薄发、千锤百炼的结晶,无不是以唐僧取经的精神来取得“真经”。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中国自古有之。早在4300年前,便出现了有史可载的工匠精神萌芽。相传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记录了舜早年在河滨制陶时,追求精工细作,并以此带动周围人们制作陶器,杜绝粗制滥造的事迹。到春秋战国时期,工匠开始大量出现在史书之中,其演变历史也随着我国古代政治、文化、商业、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由此形成了我国独特悠久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
《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将“创物”的“百工”称之为“圣人”。古代工匠最典型的气质就是对自己的技艺要求严苛,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做到极致,精益求精,锱铢必较,同时也对自己的手艺和作品怀有一种绝对的自尊和自信。
“艺痴者技必良”,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时代的召唤,这也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五粮液成功的奥秘。传承千年的五粮液,依托历代传人师徒相授、口口相传的独特酿造工艺,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薪火不绝。五粮液匠人们“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守正创新,延续文化根脉。
从盛唐的重碧酒,到宋代的姚子雪曲、明初的杂粮酒,再到1909年正式得名,五粮液独具特色的“1366”酿造工艺,是确保五粮液金字招牌永不褪色。秉承650余年不间断连续酿酒生产的优良传统,从原料进厂、磨粉、制曲、酿酒、勾调、包装,五粮液的整个生产过程达100多道工序,真正做到了“用心不惜代价,用工不计成本,用时不计岁月”。一直以来,五粮液坚持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用心酿造每一瓶好酒。
五粮固态发酵,是极端、复杂的工艺,从田间一粒粮变成餐桌上一杯美酒,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上百名工匠的双手,才能完成酿造过程。闻一闻窖房内的香气,抓一把糟醅尝尝……每一个环节都好似在参与一个生命的孕育过程,需要用心观察、细心呵护、耐心培育。无论是制曲、酿酒,还是配制、包装、物流,每个岗位都有一大批人专业专注、苦心雕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每一次的技术改进,背后都是几代五粮液人千万次精准到毫厘的实验与坚持。五粮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大国工匠精神,形成了由无数工匠组成的五粮液工匠群体,默默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每个环节丝丝相扣,每个五粮液人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兢兢业业地奉献,用一双双工匠的巧手,酿出了民族品牌五粮液。邓子均、范玉平、姚乃贵、杨树芳、曹鸿英等一大批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的大师工匠,他们用毕生精力,把五粮液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而正是这一代一代技艺的传承,保证了五粮液始终如一的独特品质,也让工匠精神在五粮液人身上根深蒂固。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五粮液人对工匠精神的敬畏让他们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正是这种精神与独特工艺的相辅相成,才让五粮液人酿出了香醉世界的美酒,筑牢了五粮液集团迈向世界500强的坚实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