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雅愉品酒一级品酒师,您身边的酒文化传播者!
“行令饮酒”
酒令,汉族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酒令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等,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功能演变
最早的酒令,完全是在酒宴中维护礼法的条规。在古代还设有“立之监”、“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执法者,这时酒令是限制饮酒而不是劝人多饮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酒令愈来愈成为席间游戏助兴的活动,以致原有的礼节内容完全丧失,纯粹成为酒酣耳热时比赛劝酒的助兴节目,最后归结为罚酒的手段。
历代行令
1、春秋战国:投壶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当首投壶。投壶产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战国。《史记·淆稽列传》就载有投壶盛况。时至今日,在河南南阳卧龙岗汉画馆里就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投壶石刻图。
投壶的壶口广腹大、颈细长,内盛小豆圆滑且极富弹性,因此可致所投之矢往往弹出。矢的形态为一头齐一头尖,长度以“扶”(汉制,约相当于四寸)为单位,分五、七、九扶,光线愈暗距离愈远,则所用之矢愈长。投壶开始时,司射(酒司令)确定壶之位置,然后告知“胜饮不胜者”,即胜方罚输方饮酒,并奏“狸首”乐。
投壶因其最具封建礼仪教仁意义,所以沿袭最久。在《礼记》中慎重地写着《投壶》专章。三国名士邯郸淳的《投壶赋》描绘最为出色:“络绎联翩,爰爰兔发,翻翻隼隼,不盈不缩,应壶顺入”,可窥见当时盛况。
2、魏晋:流觞曲水
魏晋时,文人雅士喜袭古风,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淡老庄,游心翰墨,作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还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不同凡响。
所谓“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边,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晋穆帝永和9年3月3日的兰亭修禊大会,大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排遣感伤,抒展襟抱,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当然在汉族民间亦有将此简化只饮酒不作诗的。
南北朝时期,除了“流觞曲水”此种酒令外,还有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此酒令令文人墨客十分喜爱,流行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
3、唐朝:藏钩•射覆
唐朝,“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胜饮篇》中有:“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节指有名,通吁五指为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已久。”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梁书•王规传》记载:“湘东王时为京尹,与朝土宴集,属视为酒令。”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当酒令发展到唐代时,种类愈加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其中尤为盛行的为“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也称“送钩”,简便易行。即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这好似“猜有无”一样。
“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唐代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4、明清:拧酒令儿
明清两朝流行的酒令当推“拧酒令儿”,即不倒翁。先拧着它旋转,一待停下后,不倒翁的脸朝着谁就罚谁饮酒,粤人称“酒令公仔”。
酒筹筒
为此,俞平伯先生引《桐桥倚棹录》称其为“牙筹”。它是一种泥胎,苏州特产,一般为彩绘滑稽逗乐形象。《红楼梦》六十七回写薛蟠给薛姨妈和宝钗带的礼物中就有这种惟妙惟肖的酒令儿。
酒令繁演到清代来,其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或投壶猜枚,或联诗对句,或拆字测签,或猜拳行令,经过一番“游戏”,最后由令官仲裁,输者或违令者必须“饮满一大杯”。
现实意义
“今人饮酒,不醉不欢,古人皆然,唯醉必由于劝酒。古人习以冠带劝酒,劝而不从,饮不尽兴,自生佐饮助兴之趣。”所谓“酒令”,即由此而生,沿习成俗,并流传至今。实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酒席上有时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认识是很常见的,行令就像催化剂,顿时使酒席上的气氛就活跃起来。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谜行拳之举,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采和才华。饮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的传统表现,又是他们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