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白酒第一股的贵州茅台10月28日发布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前三季度的业绩增幅较此前大幅放缓。第三季度净利增幅仅为个位数。北京商报记者翻阅资料发现,两年间茅台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相差近46倍,不禁让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对酒企后续经营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酒企的“蓄水池”的预收帐款也出现了近60个亿的差距。对此,业内人士中指出,第三季度净利润涨幅对比不排除使用技术手段对全年业绩进行调整的可能性。
净利润涨幅放缓
近段时间,贵州茅台股票价格持续走低,截止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时止,贵州茅台的收盘价格已来到610.1元的位置。与此对应的,是贵州茅台发布的三季报中所显示的业绩增幅放缓。从贵州茅台发布的第三季度公告中可以看到,2018年前三季度,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2.42亿元,同比增长23.0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34亿元,同比增长23.77%。尽管仍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与上半年企业的业绩增幅相比,增幅的下滑态势明显。
2018年上半年,贵州茅台营业收入增幅为38.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为40.12%。事实上,贵州茅台第三季度净利润89.7亿元,同比仅增长2.76%;第三季度营收188.45亿元,同比增长3.2%,成为拖累前三季度整体业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与2017年前三季度的增幅相比,贵州茅台业绩增速放缓的趋势也颇为明显。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到59.40%,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幅则为60.31%。而2017年第三季度的业绩增幅与2018年相比,悬殊则更为巨大。2017年第三季度,贵州茅台的营业收入增幅达到了115.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幅更达到了138%的高增幅。
但在白酒营销专家晋育锋看来,贵州茅台在2017年第三季度出现发幅度的增长,与2017年进入三季度后,逐步增加供应量至6200吨分不开。供应量的增加推动营业收入以及净利润的增长,让贵州茅台2017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在历年业绩中显得鹤立鸡群。
7000吨增供恐未达标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茅台在2018年双节前,也开始推出7000吨增量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茅台吨酒营收为205.8万元。按照这样的价格计算,增供7000吨,营收是144.06亿元,也应该出现如同2017年三季度增量时出现的高增长。而2018年第三季度的实际营收为188.4亿元,茅台正常供应的营收不可能仅仅44亿元,这之间的差值让业界质疑增量计划的实际效果。
在业内人士看来,茅台此轮第三季度增幅放缓如此明显,不排除茅台内部对业绩进行调控的原因,因为从最近几年茅台的第三季度报告来看,除了2017年的爆炸式增长,在2015年、2016年的第三季度业绩增幅较半年报显示的增幅都略低。第三季度在刚经历双节前的一波消费小高峰之后,整体业绩增幅进行调整进而回落。不仅如此,有观点还猜测,茅台之所以在经历2017年第三季度大幅增长后选择调低2018年第三季度的增幅,或是希望能够控制好节奏。企业希望按照规划达到此前提出的2019年千亿目标,而不是提早实现,以迎合贵州茅台以稳步发展代替过热发展的步伐。
但如果说2017年第三季度的增量行为推动了2017年第三季度业绩的走高,那么在2018年贵州茅台推出的投放7000吨稳定市场的策略未推动业绩增长,便显得不尽合理。对此晋育锋指出,尽管各路信息显示茅台在今年双节前增供,但基于第三季度的个位数增幅,或意味着贵州茅台的常规供应加上增供的总额并没有执行完。
“蓄水池”里藏玄机
白酒营销专家蔡学飞则指出,考虑到白酒销售的周期性,三季度贵州茅台增速放缓,只能部分反应茅台的战略调整方向,应该是茅台在内整个中国酒水承压较大,动销较慢,市场对于高端白酒预期不佳的一种反应。不过,有观点认为,尽管市场对于高端白酒的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但贵州茅台的表现依然趋于平稳。
但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三季度,贵州茅台的预收款项为111.68亿元,较2017年的174.71亿元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贵州茅台预收款项的减少,正体现出在当前茅台市场热度仍在的情况下,随着茅台调控收紧,经销商呈现出更为谨慎的状态,不再私自压货,推动了茅台预收款项的降低。而预收账款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企业的营收水平进行调节。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自2016年前三季度茅台的预收账款,由2015年前三季度的56.06亿元增加到173.9亿以来,茅台近两年前三季度的预收账款均保持在百亿元以上。九度智力集团董事长马斐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贵州茅台预收账款大幅提高,反映出企业存在大量的货没有发出。而这也进一步意味着茅台产能的限制仍然存在。不仅如此,有观点也直指茅台预收款项在2018年三季度出现下跌的原因之一,或因为当前确实已无货可卖。据了解,目前限制茅台产能的最大问题在于茅台镇本身的土地问题,面积的局促,扩张难度大,包括前期异地建厂探索的失败,都意味着茅台供需矛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
记者:薛晨
编辑: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