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比较奇怪,但凡大风,大多夹杂着一场沙尘暴。
数千里外的仁怀,酱酒大风吹了将近一年,同样裹挟着沙尘暴,大有遮天蔽日之势。
这一波的酱酒风口,可能就要吹翻12987神话,把沙尘扬上了天。
最近很多白酒行业以外的朋友开始琢磨着进入风口,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准备好口罩,但我知道,现在酱酒行业韭菜不够用。
大家都认为酱酒风口来时,我始终不看好,尽管饱受鄙视,但是一直坚持,原因很简单,我认为酱香酒的风口应该只针对有一定沉淀的品牌与厂家,那些拎着钱扔到仁怀就想赚钱以及临时抱佛脚跨行业转型的人,只能是趁机捞一把就走罢了。
所以,尽管看起来产品丰富多彩,但是我们在团购渠道之内,并没有可以选择的余地。
相反,大风之下,猪确实飞起来了,沙尘也开始铺天盖地了。
是与猪为伴,与风沙共舞,还是安安静静守着一亩三分地,并不难选择。
一个企业,从无到有到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需要付出的辛苦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时间沉淀的背后是人的执着、努力、辛勤与汗水。风口也好,创新也罢,都是基于这些企业长久的坚持、积累水到渠成的形成,而不是平地一声雷,风口就来了,从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白酒行业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行业,无论生产还是营销,都不是靠着传销式口号或者依赖于保健品式销售模式就能迅速崛起的行业。尽管出现了很多新营销模式,但是作为重体验、重口感,从属于食品行业,要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白酒来说,最终能够大浪淘沙的,一定是认真钻研产品的企业,而不是仅仅在营销模式上创新的企业。
很多老牌企业,尽管埋头苦干几十年但却被几个PPT新势力酒业营销企业超越知名度,这就不符合酿酒逻辑了,也许他们差的只是PPT而已,但是PPT不是酿酒企业的根本。
我不是否定营销创新,相反,我的本专业也一直是研究营销,但是我反对空中楼阁式的营销创新。营销创新的前提必须基于产品,PPT不能造车,也不能酿酒。营销是个手段,但不是目的,盈利也应该是基于产品为基础,在内功之上才有“酒香也怕巷子深”,酒不香,走出巷子也是挨揍。
而现在的酱香型白酒新势力企业已经浮躁的令人发指,把包装、宣传、概念甚至人际关系当成了产品,并不是白酒本身,这种脱离了产品谈营销的企业,不属于白酒行业。白酒对他们而言只是个载体,是个手段,这其实有违几千年来传承的白酒文化的核心,也有违以人为本的正常逻辑。尽管有人用PPT加营销概念能获取融资,尽管一车车的游客看似生意兴隆,尽管层出不穷的新名词在包装着翻沙、窜酒,但是本质始终没变。
从销售端而言,辛辛苦苦拓展客户的终极目的是形成良性的复购,而不是熊瞎子掰玉米,骗一个是一个,无论线下门店还是电商平台,都应该是这样的逻辑,才能形成口碑效应,良性发展。对于销售端,产品质量真的只能看厂家良心,这个时候强品牌逻辑才更加重要,品牌如果不能成为品质的背书,这品牌也就塌了,因此品质品牌中的高性价比产品始终还是首选,新品牌小品牌始终不能轻易碰,更无法轻易尝新。
假如酱酒真的风口来了,那应该让那些辛辛苦苦耕耘了几十年的酒厂获得红利,而不是那些投机者,能够获取利益的也应该是那些多年来持续耕耘市场的口碑经销商,而不是看着白酒行业赚钱,就从各种行业想方设法跳进来,其实连香型都分不清的投机者。
对于外行来说,也许风口真的来了,对于业内来说,是狼来了,是风险来了。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奉劝没有沉淀的人和资本,就别出来坑蒙拐骗了,白酒是个可以令人开怀也可以令人丧命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