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BO蔡梦藜
随着全球各地的葡萄酒产品陆续涌入中国,也有许多世界各地的产区葡萄酒协会来到中国,进行推广。
但WBO发现,其中一部分产区协会所做的工作,似乎没有太多的市场感,也很难达到推广目的,让推广会产生实实在在的订单。
01
外包公关公司懂外语,却不懂葡萄酒
不少产区协会并不在中国聘请职工,而将这份工作外包给公关公司去做。
那么问题来了,有的公关公司,员工能用流利的英文与产区协会可无障碍交流,但他们却并非葡萄酒行业的公司,此前也未做过葡萄酒相关业务,对葡萄酒无任何基础知识。
还有一些产区协会,会寻找一些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公关公司来合作,但这类公关公司的业务做得很大,产区协会的支付能力又一般,则导致公关公司不会配备专业的团队为协会工作,不熟悉行业的人,也造成推广活动的不专业。
“以前参加过一次品鉴会,那个公关公司的人员连葡萄酒品种都不知道,品鉴时饮酒顺序错乱,让人啼笑皆非。”一名酒商说到,“其实在国外找公关公司很普遍,但欧美一些国家,大家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葡萄酒教育。一般人都懂一点葡萄酒。但中国却不是这样的。这些人懂外语,但不见得懂市场,更不懂酒。如果没有销量考核,这个人再自我一点,更有可能会怎么简单怎么来,这不仅起不到推广作用,反而可能损坏形象。”
反之,澳大利亚葡萄酒局、波尔多葡萄酒行业联合委员会在中国同样没有聘请专职人员,但找的公关公司并不是非常大的机构,但公关公司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团队,也专门学习了葡萄酒文化与葡萄酒市场,因此市场感非常好,推广也更有效。
02
网店建设不到位,销量不佳
另据一位进口商负责人透露,他们所接触的一个葡萄酒行业协会,中国有设立有机构,但仅有了一人负责全中国的推广。
“由于人手有限,协会在做推广时,协会的资源向最熟悉的几家进口商倾斜了,而大部分进口商并没有从协会的推广中获益。”这名进口商指出。
这名进口商表示:最近该行业协会在天猫开设了一个针对消费者的旗舰店,让各个进口商加入,希望达到推广目的。但每款酒需要收取500美金/3个月的服务费,若后续销售能覆盖成本,则不需再缴纳。然而,这个旗舰店号称是跟专业的公司合作建立,做出来的效果却非常粗糙,譬如每款葡萄酒的图片模板相同,只是往里添加酒款资料,连配餐建议的食物图片都一样。
WBO查看了该旗舰店,发现首页的产品图片中,第一款酒点击进入二级页面,即显示“商品已下架”,还有的产品只有图片,根本无法点击进入销售页面。
“且不说开设天猫旗舰店能否真正达到推广目的。旗舰店没活动、没促销、没推广,根本活不了。”前述进口商说到。
据WBO查看,目前该网店总共17个SKU,自双11上线以来,总共成交仅1笔。
03
流于形式的品鉴会
此外,推广形式同质化,也是面临的问题之一。“现在的品鉴会,在同一座城市,邀请的是同一拨人,协会所讲内容也区域同质化,譬如风土、年份、历史。被邀请者经常都参加着相似的活动,有时甚至懒得发微信了。这无疑跟很多以协会举办品酒会、大师班的初衷是背离的。”一名进口商负责人说到,“更有一些协会,请的人都是爱好者,不是酒商,也不是进口商。这样做无疑只推广到了普及教育,对酒庄订单没有什么帮助。”
04
有推广经费,使用方式死板
这位负责人指出:外国人在中国推广,最喜欢做品鉴会,但实际上要做的比品鉴会更全面。欧盟给产区协会有一项推广经费,只能限定进口商用于品鉴会、终端陈列。但我们平时参加糖酒会、一些巡展,也是对品牌作出了很好的推广,还是针对行业的。但欧盟这项经费却很死板。而我们并不需要做那么多品鉴,导致有钱花不出去,用不到刀刃上。
“协会需要更为下沉。比如智利酒协,每次都是让我们这种某个品牌的代理商请一些潜在客户。这些被邀请者本就对目标产品有兴趣,我们的产品又在里边。多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一名进口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