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于黑道红道
游刃于政界商界之间的杜月笙
一生都是惊心动魄的传奇。
二十世纪上半叶
上海滩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非杜月笙莫属
一个浦东乡下小瘪三
混进十里洋场,到成为中国最大黑帮老大。
康哥品酒
很难用三言两语来描述他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
因为从外表上看
他文质彬彬,附庸风雅,广结名流,大学者章太炎、名士杨度、名律师秦联奎都是他的座上客。
一副书生气的样子,人家叫他杜先生。
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
康哥品酒
不过呢,在许多人的眼里
他就是一个“大流氓”,心狠手辣,杀人如麻。
又在另外一些人眼里
他精通做人之道
有着一身的侠气和一颗鲜明的爱国心。
康哥品酒
粗人出身,却很注重文化修养
杜月笙曾这样回忆童年:当时一个月学费只有五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读到第五个月,先母缴不出学费,只好停学。
失学儿童的痛苦经历,让他永生难忘。
成名后,他一直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门厅高悬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时时鞭策自己。
然而毕竟识字少,无法去“读”,他就重金聘请高明的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三国》说《水浒》,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处世方式;他勤练书法,签名写得相当漂亮;
他非常注重仪表文明,不论天气多热,他长衫最上面的纽扣也从不解开,并禁止衣冠不整、赤膊袒胸的徒众出入杜门。
文化的熏陶,使杜月笙的整个气质脱胎换骨。著名老报人徐铸成回忆他年轻时第一次见到杜月笙的情景时说,他原本以为此人定会是青面獠牙,见了面才知道原来是位言谈举止都很斯文的瘦削老人。
康哥品酒
重视教育,对子女严格要求
杜月笙对子女的教育高度重视,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业,严禁他们沾染烟赌娼。
儿子杜维藩高中时一次大考逃考
被他狠甩两个耳光;
女儿杜美如一次外语考试成绩不佳
被他用鞭子责打十下。
其八子三女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
至今活跃在海外商界,其子杜维善还是一位著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
杜月笙还在法租界善钟路创办了一所正始中学,亲任董事长,聘陈群任校长;并在老家浦东耗资10万元,建起“浦东杜氏藏书楼”,附设学塾。
康哥品酒
努力洗白,积极抗战
抗战开始后,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
仅月余时间,杜月笙主持的筹募会就筹集到救国捐款150余万元,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他筹集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用以劳军。
八一三抗战后期,他得知驻守在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缺乏食品时,仅用了一天时间即向谢团送去了20万个饼。他主动将杜美路的私宅借给财政部“劝募委员会”作办公地点,发动与组织上海各界力量认购了救国公债7500万元,几占全部发行量的1/6。
杜月笙还弄到一些军中急需的通讯器材、装甲保险车送给中共将领,并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的要求,将从荷兰进口的一千套防毒面具,赠送给晋北前线的八路军将士使用。
康哥品酒
不慕名利,心系中国
1949年后,杜月笙想去法国,希望蒋介石给他办护照。老蒋说,护照可以办,先交15万美元手续费。杜月笙仰天长叹,才明白天下最狠的流氓原来不是他姓杜的。
杜月笙晚年,拿出多年来别人写给他的各种欠条,全部予以烧毁,并告戒后人不得追讨余债。其中光是王新衡(保密局上海站站长,国民党军统香港区区长)就欠了杜月笙500根金条,还算是少的。
杜月笙去世时,只留下了10万现金,每个老婆各拿一万,儿子一万,未嫁的女儿六千,已经出嫁的四千。据其女杜美如说,杜月笙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没希望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康哥品酒
杜月笙说: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也是一定要吃好的三碗面,即:
体面:做事恰如其分,不可失了身份;
场面:排场,有些人生事还是要讲一讲排场的嘛;
情面:私人之间的情分和面子,比如上面提到的500根金条。
杜月笙还说:
不喝酒的男人,都很自私。一般不可托终生!
康哥品酒
哎哟,看来这酒还真不能戒了~~看来得多喝点陈年老酒,既有品位又有男人味,只有这样才能值得被托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