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出色的葡萄酒文章不容易,叙述些基本实际资料如历史背景,好像没有什么分析;探讨种植和酿酒技术,却又可能过于深奥艰难。简简单单纯粹介绍自己觉得好喝的酒最实际,总不成每一篇文章都如此“纯粹推介”。即使如此,我还是会从不同角度和心态去介绍值得谈论的葡萄酒话题,希望迎合各个层面有不同需要的读者们。
最近著名布尔岗(bourgogne)葡萄酒专家allen meadows(简称am)来港,期间参与活动和发表讲话。虽然我没有出席活动,但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均有到场,我问道其中一位酒友am发表过什么重要讲话,朋友说am略略提过酿酒技术中的去梗(de-stem)和全串葡萄(whole bunch)酿酒的分别,我觉得这十分有趣。有趣的地方并不是酿酒技术的重要性,而是到底消费者对此意识有多高呢!?
香港的葡萄酒消费者,跟世界上大部份的已发展的葡萄酒市场差不多,对酒的大概分类有基本概念,一般人都集中钻研形容酒味和讨论性价比,但对酿酒的真正专业名词和用法,根本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过于艰深的种植和酿酒化学字眼,说来好像曲高和寡,花那么多心思似乎有点无谓。不过,虽然现实局面是这样子,我还是会尽量在文章中简略谈谈部分酿酒技术,深入浅出让大家知道某些酒味的来由。
酿制红酒时,工作人员必须以不同方法把葡萄皮的颜色、丹宁和味道萃取,萃取方法有如我们喝茶时需要让茶叶茶包在热水中浸泡一会,味道方能被提取出来。由于个别葡萄(例如黑皮诺pinot noir)的外皮偏薄,即使萃取时间够长,颜色不成问题,但丹宁结构还是欠缺的话,酿酒师便会使用全串葡萄发酵法,连葡萄梗的丹宁也用上,有助强化酒中的复杂性。通常在一个稍凉的年份中,由于果实里的酸度偏高,全串葡萄发酵法可让成酒口感更圆润相反,较温暖的年份中,适量的连梗发酵会有助增加清新爽口感觉。
一般情况下,连梗发酵法有助增加酒的香气、优雅清爽气质及丹宁结构扎实度,但遇上雨水多或过凉的年份,葡萄梗味道会青涩,全串葡萄发酵法可能会加重酒的涩味,甚至破坏整体果香丰盈感,因此酿酒师必须对症下药,就着情况调节葡萄梗的量,而不是一条公式用到老。由于梗有一定体积,用于小酒桶较方便,更有助酵母顺利工作,有能减低霉菌积聚,在大型酒桶中却会构成较大压力,萃取困难得多。
另外,皮厚葡萄品种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或梅洛(merlot)丹宁量已经颇高,大部份酿酒师处理这些品种时都会采取去梗发酵法,以免丹宁质地过于硬绷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