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钻探,可谓是一门“与地球对话”的学科,但将钻探设备深入地下数百甚至数千米,其难度绝非想象那样容易。常年风餐露宿,每一位地勘人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而对于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朱恒银来说,这样的生活早已是家常便饭。自1976进入地质队以来,他43年扎根地质钻探行业,奔波于野外工作第一线,,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业界难得的教授级高工。
因为家境贫寒,1976年,高中毕业的朱恒银选择通过招工进入313地质队,成为了一名钻探工人。在地质队最初的几年间,他发奋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技能和理论基础。“我学到了老一辈工人师傅身上朴素、忘我的工作作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常年工作于野外钻井机台,昼夜三班作业,整天一身泥浆一身油,劳动强度可想而知。除了身体上的压力外,朱恒银和他的同事们,还需要克服离家千里之外的思念,以及常年在野外居无定所的孤独。但这些都未曾改变他对钻探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安徽霍邱、庐枞铁矿,安庆月山、滁州琅琊山铜矿,大别山钼、金、铅锌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勘探工作,无不出现他的身影。
他还曾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突破众多钻探技术发展的世界级难题。其成果在全国多矿区、多领域推广应用,产生了数千亿元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填补7项国内空白。
43年间,朱恒银从一名钻探小工逐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但在他看来,自己不过只是用一辈子的时间专注做好了一件事。“在本岗位上长期坚持,精益求精,无私奉献,就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