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发展至今,国内在古老文化中孕育而成的“产酒名地”层出不穷。比如“酱酒之乡”贵州、“金花”四川、“牡丹”安徽等,都是盛产名酒的著名地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酒名地”都有几个共同特征。一是四川、安徽等地都是在古代文明中逐渐沉淀发展起来的地方,深受古今酒文化的影响;二是本地人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大,当地的酒文化可以借此得到多样化的创新发展,日渐变得丰富饱满;三是本地人懂得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积极发展酒文明,用心酿酒产酒。
可惜的是,近几年在国内有不少名地,由于种种原因,被埋没在酒历史的洪流当中。比如昔日的产酒名地之一“甘肃”,近几年在全国产酒量的排行榜上惨遭连续垫底……
要知道,甘肃拥有国内著名的外交通道“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除了武威(古称凉州)的皇台酒、酒泉的汉武御酒等名酒,其酒特产“河西走廊葡萄酒”更是纳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列。按理来说,甘肃拥有十分丰富的酒文化。
但是,最近甘肃的产酒、酿酒方面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全国各地白酒产量排行榜,甘肃在全国29个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七,总产量一般,为0.3亿升左右。
而最近受社会经济水平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甘肃酒产量越来越不稳定。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DS)发布的2021年1-2月我国各省市白酒产量数据统计表,全国白酒折65度商品量产量为12.2亿升,而甘肃为0.05亿升,贡献量仅有0.4%左右,在表中排名倒数第八。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甘肃的产量会越来越低呢?是因为甘肃太菜了,还是因为甘肃“摆烂”了?综合分析甘肃当地的各个情况后,江湖君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甘肃当地的酒文化特征并不明显。对比青海,它并没有“青稞”这类特产酒;对比陕西,它也没有西凤酒、杜康酒这类火出省的历史名酒。所以知名度越来越低,愿意在省内产酒、酿酒的酒厂也越来越少。
其次,甘肃当地并不适合酿酒。甘肃由于深居西北内陆,温湿气流少,降雨天气不多,加上夏季短且炎热,冬季长且寒冷,土壤营养价值不高,省内河流少……结合各种因素,甘肃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更不适合酿酒。
最后,甘肃主要的发展方向并不是“酒”。像四川、贵州等地,他们都是在慢慢历史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从而决定发展酒文化,将“酒”作为自己身份的标签。而甘肃跟它们不一样,选择了食物特产、旅游名地作标签。
总的来说,甘肃现在排名垫底并不是因为“摆烂”,只是甘肃这个地方发展的必然趋势。各位酒友,你们觉得江湖君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呢?欢迎留言分享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