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寻的酒吧
酒的酿造工艺远早于现代科学,在没有按现代科学手段搞清其原理与成分前,人类已经喝了数千年的酒。现代科学出现后,对酒的微观成分有了深入的认识,对减少酒中的有害成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酒的安全水平,但是,也有许多杯弓蛇影的虚惊,如中国黄酒“EC门”风波。
2012年6月15日早上,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会刊《选择》月刊刊登消息称,消委会通过对7类黄酒、绍兴酒、糯米酒及梅酒等共计34款酒精饮品的测试发现,包括古越龙山三年陈酿绍兴加饭酒、古越龙山正宗绍兴陈年花雕(5年)和塔牌八年陈绍兴加饭酒等三款绍兴酒样本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分别为0.2毫克/千克至0.26毫克/千克不等,其中古越龙山正宗绍兴陈年花雕(5年)的含量最高。
氨基甲酸乙酯,英文名称Ethyl Carbamate,简称EC,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是食物在发酵或贮存过程中天然产生的物质,普遍存在于发酵食品和酒精饮品中。
消息同时承认,香港并无法例规定食物和饮品的EC最高限量,也无相关的国际标准。不过,个别国家如加拿大则制定了某些酒精饮品的EC最高限量。
消委会提醒消费者,EC对于酒精饮品饮用量高的人,有潜在健康风险。此外,酒精饮品中含有的乙醇,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令人类患癌的物质”,故并没有所谓“安全”水平,卫生署一般建议经常饮酒的人,应控制自己的饮用量,以尽量减低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负责本次检测的香港消委会,成立于1974年,由政府拨款独立运作,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和广告。因此消委会经常对不同品牌、商品进行调查并公布结论,可信度相当高。
15日下午14点多,财经网在内地首先转发香港《选择》月刊的消息,报道《古越龙山两款酒被指可能致癌》,该文引起了各大网站的转载和跟进报道。
截止当日收盘,古越龙山的股价大跌4.2%。
当天晚上,古越龙山的发布4点声明:
1、黄酒是一种传统食品,有数千年历史,适量常饮对人体健康有益,至今没有发现因饮用黄酒致癌的案例发生。
2、EC普遍存在于各种酒类及其他发酵食品中,是在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并非人为添加。
3、目前国际上对食品及酒类中直接的EC含量控制规定的较少,其中欧盟对水果白兰地的EC含量标准为0.4毫克/千克,法国和瑞士的规定上限为1.0毫克/千克,目前我国对酒类的EC尚无标准要求。
4、国际卫生组织对EC的评价为2A级。
最后不忘提醒一句,古越龙山历来视食品安全为企业之生命,所生产的产品安全可靠,请消费者放心饮用。但黄酒作为含酒精的饮用产品,倡导适量饮用。
但是,16日香港媒体上关于酒类含EC涉癌的报道正在发酵,新闻报道全面开花。《大公报》《东方日报》《太阳报》《成报》《星岛日报》《新报》《香港经济日报》《头条日报》《香港商报》《明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34款酒含致癌物,并点名古越龙山正宗绍兴陈年花雕含量最高,分析认为EC可以导致各种癌。消委会同时呼吁市民少喝,避免影响健康。香港舆论出现一边倒倾向。
21日,《人民日报》以“‘黄酒风波’虚惊一场”为题发表文章认为:EC在发酵类食物中普遍存在,正常饮食摄入不会有害健康。
6月15日之后,古越龙山股票连续阴跌,7个交易日蒸发了近11亿元的市值。
古越龙山透露,多年来他们也一直在检测黄酒的EC含量,其产品每升黄酒一般含有0.1—0.2毫克的EC,最高的在每升0.4毫克左右。其总工程师承认,EC是黄酒发酵中的一种代谢物,很难根除。但他们也在不断通过科学试验,以期降低EC含量。
日本已研制出用酸性尿酶消除葡萄酒中EC的简易方法:将5毫克酸性尿酶粉末加入含有35ppm尿素的酒中,先在15℃条件下保持2天,后在30℃条件下保持14小时,这样可使酒中尿素的含量几乎降至零,而且酒在贮存期也不再产生EC;控制酵母菌发酵整个过程的无杂菌污染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多数乳酸菌杆菌、乳酸球菌同样具有分解精氨酸、分泌瓜氨酸的能力。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六年了,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件事,黄酒该卖照卖,喝酒的人该喝照喝,但当时引起的轩然大波给生产厂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社会公众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记录,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思考。
1、EC这种物质几乎在所有的发酵物中存在,如酱、醋、酱酒、酒等,而且存在了几千年,当时没有科学手段分析出这种物质,也就没有所谓的“卫生标准”,而一旦有人拿此说事,就立马会引起公众恐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我国事先没有关于这个指标的标准,但欧洲白兰地酒有这个标准,尽管我国黄酒中的EC含量远低于欧洲标准,但公众认为:你们酒厂早就知道有这种物质的存在,而且在监控它,努力降低其含量,为什么不告诉公众,为什么不推动国家相关标准增加这个指标的检查?所以,认为酒厂故意隐瞒事实、欺骗消费者,因此导致大面积的不信任。而此后引用的日本方面消除EC的方法,又暗示人家的科学技术先进,能消除这种有毒物质。
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酒企业没有掌握科学话语权的主动性,一些科学常识为什么不主动公布,主动消除一切潜在的风险?为什么不实事求是地把现在科学上取得的认识成果和自己的科学判断及时表达出来?说明我国的酒企尚缺乏在科学时代主动回应挑战的能力。
2、这个事件显示出另外一种貌似科学的愚昧。相关科学研究指出:EC有致癌作用,仿佛言之凿凿,但没有任何人问:EC是怎么致癌的?其致癌的机制是什么?能致什么癌?病理、毒理、生理学证明过程是什么?有多少临床医学的病例?更没有人深问:癌症是什么?人类医学现在知道癌症形成的原因了吗?据我所知,医学上对癌症的形成原因没有确定可靠的科学认识,癌症是什么原因尚不知道,就断言某种物质能致癌,在科学逻辑上能够成立吗?
3、不知是媒体导向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上先天的弱点问题,这个报道中最有杀伤力的东西反而被“忽视”或“掩盖”了,那就是乙醇。人们的关注焦点被集中于“EC”这个实际上含量极少、与健康毫无关系的、自己原来一无所知、拗口难记的“毒物”,似乎只要有了像日本那样先进的去除EC的技术,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似乎没有注意到,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乙醇”已被国际癌症机构确认为“全人类患癌的物质”。乙醇是酒最基本的成分,在酒中的含量最大,它若能致癌那远远比其它任何微量成分作用大,远远不是EC所能比的。可是,人们为什么不对乙醇恐慌呢?也许是因为如果再搞一个什么新科技把乙醇也提取出去,那还有什么酒吗?不就是喝水了吗?大概人们都知道这种后果,所以,对最大量的能致癌的乙醇视而不见,对至少从剂量上看不能致癌的EC却大呼小叫。这一事件反映出人类想喝酒、又怕癌,在喝酒和致癌之间,最终选择了能致癌的喝酒,然后找一个不能致癌的EC大加挞伐,好像把癌症赶跑了似的。企图享乐的欲望,自我欺骗的脆弱,盲从蒙昧的强大力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 END /
来源:李寻的酒吧 微信公众号ID:lixundejiuba
入酒友群加微信shoucheng234
▼ 精彩推荐 ▼
百年老酒、千年老窖和万年老糟?忽悠,接着忽悠。
中国白酒在科学上的未解之谜
白酒香型到底应不应该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