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酒业的发展脚步迈入2004年,我国酒业的总产值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品牌和终端竞争日益激烈,资本运作风起云涌,这成为2004年中国酒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啤酒:外资控股百年品牌
啤酒业方面,青啤、华润、燕京等各出大招。在2004年演绎着不同精彩,但外来资本的再次活跃,也给啤酒业敲响了警钟。
中国加入WTO后,啤酒行业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啤酒市场快速增长,吸引了国际啤酒巨头的目光,吊起了其收购扩张的强烈欲望。在《华夏酒报》2004年1月2日刊发的《2003年我国啤酒产量继续攀升》中就指出,2003啤酒行业迎来了“丰收年”,具体表现在销售收入增加,经济效益稳中微升,啤酒产量稳定增长。并分析指出,外资的着眼点是要进入中国啤酒市场,重点是在中国的运营效果,而不是看中对啤酒企业控股和眼前啤酒品牌的变化。
2004年,世界第一大啤酒巨头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投资51亿港元,在中国香港股市上全面收购哈尔滨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将百年哈啤收至麾下。在收购事件完成前后,《华夏酒报》做了大量的详细报道,通过《啤酒双雄争购哈啤》、《外资“敌意收购”,哈啤争夺战陷入僵局》、《强兵压境,哈啤走向何方》、《哈啤争夺战的六大疑点》等一系列稿件,透切分析了收购事件的前因后果。
在《华夏酒报》6月7日刊发的《外资“敌意收购”,哈啤争夺战陷入僵局》中称,“近一个月来,为争夺哈尔滨啤酒的股权,美国啤酒厂商安海斯和南非啤酒厂商SAB Miller PLC(简称SAB)打得不可开交。该案成为外资公司首次对中国上市公司发起的‘敌意收购’。《亚洲华尔街日报》评论说,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啤酒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凸显出国际消费业巨擘为占领中国市场而加速大举收购。”在6月7日刊发的《强兵压境,哈啤走向何方》中,有分析指出,AB急于染指哈啤,一是看中哈啤与其竞争对手SAB反目,可乘虚而入在东北市场打进一个锲子;二是一马双跨,以哈啤为筹码增加在青啤说话的分量。青啤支持AB资本控投东北啤酒市场后方,亦想巧借哈啤之力抑制华润黑马踏河过江的扩张之势。
此外,针对啤酒巨头纷纷进驻国内啤酒产业的现状,《华夏酒报》还组织了《中国啤酒业如何接招》、《啤酒业,谁主沉浮?》、《外资啤酒中国梦能否实现?》、《警惕洋啤对中国啤酒业毁灭式的并购》等多篇有分量的报道,给我国啤酒行业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在《华夏酒报》5月10日刊发的《中国啤酒业:“集中还是分散?》中提出,未来的中国啤酒业将自创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品牌不集中,但产能高度集中的中国模式。业界的主流预测认为,中国啤酒市场的竞争特征极有可能是品牌高度集中的美国模式与品牌分散的德国模式并存。
白酒:提倡规范化市场
白酒领域,由于行业市场萎缩,白酒产业发展呈现经营多元化的趋势,许多大型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经营,开始进军房产、酒店、医药、饲料等行业领域,然而,广州假酒案的发生、贵州董酒的全面停产等事件,给白酒行业留下一段伤痛而无奈的记忆。
2004年5月11日发生在广州的假酒中毒事件造成了33人中毒、其中11人死亡的惨剧。这是继1998年1月26日朔州毒酒案之后,我国发生的最大规模的假酒中毒事件。
事件发生后,《华夏酒报》组织了《广州假酒事件》、《假酒夺命谁之过》、《规范管理是根本》等一系列稿件,呼吁酒业“不要亡羊才补牢”,要未雨绸缪,让人民喝上放心酒。
在《华夏酒报》5月24日刊发的《规范管理是根本》一文中,作者指出,生产许可证制度仅对酒类生产的“正规军”有效,对那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尤其是“地下小作坊”的作用很难令人乐观。要想保护消费者权益,从长远上解决问题,除了管理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外,关键是要建立一部完备的市场法规,使监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管,做到管理法制化、日常化,使市场管理走上法治的轨道。
2004年,贵州董酒全面停产,《华夏酒报》除了对该事件全面报道外,还发表了编辑感言《都是“大山意识”惹的祸》,对董酒事件进行了深度剖析,引起行业深度思考。在7月21日的编辑感言中提到,董酒拥有中国八大名酒的名誉,但是,董酒获此殊荣只能说明董酒的品质是优秀的,但并不代表董酒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品牌经营也是优秀的。编辑在1997年11月到贵州董酒厂采访时就听到,当年,董酒的市场范围从全国退守到省内。那时,遵义市一轻工业局的人员在谈到其中原因时,就提到是“大山意识”的束缚,也就是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陈旧观念,是与外界隔绝的封闭思想意识。
这一年,《华夏酒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对酒业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思路。例如,3月15日,《华夏酒报》推出了“振兴鲁酒论坛”的专栏,在首发文章《振兴鲁酒在创新》中,已故著名酿酒专家沈怡方就提出,鲁酒振兴,要充分发挥鲁酒的品牌优势,重塑鲁酒的群体形象,鲁酒要塑造更多的知名品牌就必须在发挥鲁酒质量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按照“高档、优质、低度”的方向,重新整合品牌资源,培育一批质量好、档次高的支柱产品。
同时,沈怡方还提出,山东是礼仪之乡,山东酒文化历史悠久、功底深厚,要深入挖掘酒文化并巧妙地融汇在产品中,提升酒的文化品位和内涵。
沈老对于鲁酒品牌重塑、激活文化魅力的意见,以及按照“高档、优质、低度”的方向,重新整合品牌资源,培育一批质量好、档次高的支柱产品,于今天的鲁酒发展而言,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葡萄酒的价格战和黄酒的高调宣传
6月14日,《华夏酒报》《关税下调,葡酒进口有升有降》的报道指出,加入WTO后,关税一路下调,国产葡萄酒由于受葡萄原料产地和葡萄酒在工艺上、技术上的制约,顶级品质的葡萄酒只能依赖进口。目前,国产葡萄酒已经打起了价格战,张裕、威龙等国产品牌的葡萄酒都已不同程度地降价。与以往走高端路线不同,而今的洋酒品牌由于在价格上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必将挤压中低端的国产品牌的市场空间,双方正面冲突进一步增多,价格战在所难免。
在葡萄酒领域,葡萄酒的国标制定、半汁葡萄酒的彻底出局以及葡萄酒被列为市场安全准入产品,把葡萄酒产业带入了规范发展的新时代。
2004年1月1日起,葡萄酒关税从44.6%降至14%,尽管如此,但在当时洋葡萄酒还是未能改变本土葡萄酒市场格局,根据当时有关行业数据统计,长城、张裕、王朝三分天下,三家总市场占有率高达52.1%,三家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6.2%,三家资产合计拥有全行业的38.7%,洋酒在当时酒类市场的份额仅占1%。
而历来温和发展的黄酒行业,却在2004年爆出了不少冷门。绍兴黄酒“叶万源”事件被曝光,古越龙山赢得2005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前者坏事变成好事,促进黄酒业就此深入整顿,清除了“害马”,后者使黄酒业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一改黄酒业的沉寂状态。
针对绍兴县湖塘酒厂以少量黄酒原酒添加大量自来水、白酒、酒精等配置黄酒事件,《华夏酒报》推出了《黄酒业的六个反思》报道,借以向业内呼吁,并就该事件曝光后的市场反馈和行业整顿情况做了大量报道。
2004年年底,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今中国酒业协会)黄酒分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黄酒销售总额、税金总额、利润总额均比上年增长50%左右。
就此,11月29日,《华夏酒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黄酒业真的醒来了》一文,对黄酒业在2004年的表现做了分析和点评。文中指出,在2004年,黄酒业通过规模扩张、产品创新、品牌提升、行业整顿等动作,唤醒了沉寂多时的发展意识,特别是古越龙山抢得2005年央视黄金档广告,更称得上是黄酒业的突破之举,也给整个行业在岁末年终平添了一份惊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