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投入实验,作为该项目专家组组长,82岁的汪品先亲自下潜并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9天内在南海完成3次下潜,成为了最年长的“乘客”。探索大洋近40年,或许汪品先从未想过,在超过退休年龄20年后,迎来了科研事业上的重大突破。“深浅海底,我看到的,正是我苦苦寻觅的”,为了这次深浅,汪品先已等待的40年。
1955年,高中毕业的汪品先前往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古生物,回国后被分到正在筹建华东师大海洋地质系。彼时的地质系连条舢板船都没有,海洋科研更无从谈起。197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上海“62722”工程,汪品先抓住机会建议华师大招收“学习海洋地质”的学生,得到批准。1972年,这支“海洋地质连队”的师生从华东师大开进了同济大学,3年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正式成立。
1978年,汪品先受石油科学代表团邀请,去美国、法国访问两个月,成为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访问西方第一人。在这里,汪品先第一次接触到了深潜。彼时中国还没有实力将科学家送入海底,但这件事在汪品先心里埋下对深海的向往,与之而来的便是近40年的苦心钻研。
1985年,他的《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在德国和中国联合出版,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包括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科学》在内的十几家杂志纷纷评论。法国杂志评论说:“中国海洋研究崛起了。”
1997年,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以每年50万美金会费成为“参与成员国”。这一年,汪品先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得票最高,一举拿下ODP184航次。
两年后,ODP184航次在南海实施,年过六旬的汪品先担任首席科学家,登上了美国科考船“决心”号,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不仅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而且为南海演变和东亚古气候研究取得了3200万年的深海记录。标志着我国这一领域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2005年,汪品先又促成了同济大学与法国合作的“马可波罗”航海科考,担任首席科学家,这一次,他乘坐的是法国船。
“现在,我们中国也有了自己的科考船!”一句感慨的背后,是汪品先40年里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的钻研,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汪品先依然工作在一线,在他看来,南海深部计划历时8年,有了现在的结果,但这只是一个更大的开始,希望能够衍生出更多具有价值的研究,引导出更大规模的研究。下一步,他想尽全力推动大洋钻探的进展,向国际大洋钻探核心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