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者 徐雅玲 华夏酒报 今天
1949~1977:百废待兴迎来酒业春天。这一阶段主要从行业形成、技术进步、品牌化等方面为今天的酒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点击文字链接查看27日报道: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上)
1997~ 2001:转型调整夯实酒业基础。高速发展的背后,常常隐匿着巨大的危机……点击文字链接查看28日报道:70年中国酒业,竟然藏着这么多亮丽数据(中)
2012~2016:深度调整酒业理性发展
2012年末,高端酒价格开始出现下滑,2013年下滑趋势更加明显。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进入结构调整期,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在持续,国家力行反腐倡廉,严格禁止公款消费高档酒;外部环境变化加剧了内部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是需求下降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高端酒价格缩水严重,其下滑带来连锁反应,压缩了产品价格空间。
相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调整,这一次骨干企业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而是经营更稳健,发展质量更高。为了应对新局面,白酒企业纷纷推出较低价位的产品,比如五粮液推出五粮液特曲、头曲,茅台推出仁酒、赖茅等中档价位新品,泸州老窖推出窖龄酒等;其次,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更加注重个性化、年轻化和时尚化。
具体到葡萄酒产业,从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以后至今,甚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属于葡萄酒产业的战略调整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家严控“三公消费”、八项规定等有关政策的出台,以及进口葡萄酒产品的冲击,中国葡萄酒行业和葡萄酒企业开始对自身发展进行理性反思与重新认知,行业发展理念、产业经济结构、市场营销推广、文化体系建设以及消费价值认知等都开始进行重新变革与战略调整。从2013 年开始,我国葡萄酒产业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冬寒料峭”。
不过,这种“寒冬”与在葡萄酒产业成长阶段初期的几起几落相比,是一种理性与发展的健康调整,更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经济向稳健成熟发展迈进的基本前提。
2017至今:提质增效助力酒业发展
自2012年下半年至2016年的4 年时间,以高端白酒为主的酒企遭遇到了一定的销售困局,从政务消费转向商务消费、个人消费的过程中,酒企开始注重渠道建设和消费者体验。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白酒产量基本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2013年~2016年间,我国白酒产量为1300万千升左右。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白酒产量为1198.1万千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白酒行业复苏期已经到来。2017年,以茅台、五粮液为首的高端白酒开始变得紧俏,面对市场供需矛盾,茅台不得不祭出“限购”政策,茅台经销商专卖店为了保证消费者能买到酒,推出“每人每天购买2瓶”的政策。同时,茅台提出坚守1300元/ 瓶的价格红线。一时间,茅台专卖店门口排起了长队。同为一线名酒的五粮液,虽然专卖店门口没有茅台排队的“夸张”景象,但是,渠道货源紧张,部分渠道断货也是不争的事实。
2018年至今,一二线名酒企业强势复苏。回头来看,这种复苏模式其实是一种挤压式增长:市场向优势名酒品牌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日益明显,行业发展优势正在向“头部”集中。企业越是在行业中座次靠前,发展优势越大,业绩增长速度就越快。
随着领先优势的扩大,新格局已逐渐清晰:白酒前十强几乎全是名酒企业。
目前,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名酒企业继续提高了发展速度。这是名酒的信心,也是它们对行业未来的预判。
名酒高速增长的同时,另有一些企业还处在低靡期。上市公司金种子酒和皇台酒业,很能代表整个行业中发展受挫的中小企业。名酒高端及次高端增长明显、全国化进程加快,对比之下,三四线酒企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随着名酒市场下沉,白酒消费趋向品牌化,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名酒盛宴开场,缺乏品牌优势的中小酒企的发展则举步维艰。
啤酒方面,中国也成立了很多精酿、家酿、自酿民间协会,属于非盈利性的组织。
这些组织为各地精酿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促进了专业人士的交流。几乎在任何一个较大的城市都能找到这样的协会。
葡萄酒在经过了产业发展、产业成长等多个阶段后,如今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产业调整阶段。现在我们面临的既是战略调整期,也是战略机遇期,要以理性、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到战略调整阶段可能对葡萄酒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