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建国以来第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正式设立。兴盛之下,如何维持中国教育更好、更稳地在改革开放轨道上发展下去?施一公试图将科学的创新思维和对教育的思考融入其中,用余生为中国教育探索全新的未来。
2008年初,在美国工作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已是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更是世界众多顶级学府争相聘请的对象。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却决定放弃这一切,回到祖国投身科研教育。“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有谁不爱自己的母亲呢?”此后的几年间,他将这样的想法付诸于清华大学的教学工作中,在他的管理下,清华生科院有了长足进步,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还在短短5年间把全球70多名优秀人才引回了清华大学全职工作,并获得了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
科研教育永无止境,中国的教育事业还需进一步发展,施一公也一直计划筹建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2015年,施一公等人筹划的西湖高研院在杭州成立,致力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西湖大学的前身与筹建依托主体。2018年,为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正在筹建中的西湖大学,施一公主动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务。
中国目前最缺少创新型人才,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青年人是施一公创办西湖大学的重要原因,他将西湖大学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有限学科”,并瞄准最尖端的研究领域。在他的规划中,西湖大学在十年之后会基本达到加州理工的规模,“这里将为中国的高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引擎和支撑,为世界文明做出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