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遇到过很多酒友,甚是不解为什么茅台酒不扩大生产,有一位酒友的的问题更是让我记忆犹新,他问:为什么茅台酒不像中华烟一样复制扩大生产,满足需求?
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茅台酒厂在搞饥饿营销,故意的减少供应量。
1 茅台的工艺是产量不高的关键
茅台的工艺是相当的繁琐和复杂的。
新酒的生产就需要一年,新酒出产之后还需要在储存三年,因为新酒口感不佳,需要时间来沉淀。三年之后,再加入不同年份的老酒来进行调味,这种职业叫勾调师,他们会根据不同的酒体,不同的口感来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每一坛酒产出之后,都会有些许的不同,也许这一坛酸味太重,那就是在敞酸的时间不够,也许这一坛酒臭味明显,可能是窖地发臭导致的。
所以要通过勾调这一关键的步骤把口味香气均衡,酱香味突出,才能继续入库储存,两年之后方可灌装包装出厂。
这就是市面上最受欢迎的飞天茅台的全部酿造过程。
耗时很长,需要五年的时间,成品率也不是很高,这是制约茅台产量的一个因素。
2 茅台镇的地理环境因素
茅台镇是一个峡谷地形,赤水河从中间穿过,海拔仅400米,这样一个地形,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的聚集,这给酒糟的发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茅台酒复制我们能想到的,政府肯定也知道,而且真的就做过茅台酒复制的实验。
当时毛主席关心茅台酒的产量,在四川成都开会时对时任贵州省党政领导的周林说:“你搞他个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于是,回来之后,贵州就开始研究此事的可行性,并且选址在遵义进行茅台酒的复制实验,并且把茅台酒厂的老酒师请上去,甚至酿造茅台酒的窖泥和堆砌窖坑的石头都是从茅台原封不动的搬上去的。
经过一段时间酿造出来之后,请了全国著名的品酒大师进行盲品,结果是并没有完全达到茅台酒的水准,但是酒质也不差,于是便放弃了复制茅台酒的念头,还顺便又生产了一款贵州名酒:“珍酒”。
茅台镇的地理环境有限,现在基本上已经将可酿造的土地开发建设成了酿酒车间,最开始的茅台酒厂只有3个制酒车间,现在已经增加到了28个,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茅台镇环境承载的极限能力。
3 工匠精神也是茅台产量低的原因
茅台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整个茅台镇,除开茅台酒厂之外,还有上千家的酒厂在生产酱香型白酒,但唯独茅台的产品最吃香,这和茅台追求工匠精神有关系。
无论你喝没喝过茅台酒,但凡是懂酒好酒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只有茅台的产品质量是最过硬的。茅台的日常生产工艺操作是最规范的,而且大厂的资金实力也不是小厂能比的,茅台酒厂的科研中心,品酒中心,这些专业性的机构都为茅台酿造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了保障。
而且茅台还开办了一所大学:茅台学院。主要研究白酒工艺的酿造。
茅台酒厂内部有一个传统的“师带徒”,由经验老道的老酒师,来带新人快速成长,老一代的酒师真的挺牛的,他们对于酒糟的发酵情况,温度多少,了如指掌,伸手进堆子里面试一试就知道该怎么处理,知道整个酒糟的发酵情况。
这些优质的人才资源不是外边的小酒厂能比的,而且在制酒工人的操作上,茅台也是要求的非常严格,对于上甄要求:轻,松,薄,匀,平。要求手法要轻,酒糟要松散,每次上糟面要薄压住酒气,而且要均匀平坦,不能坑坑洼洼的。
对于茅台镇本地的其它酒厂来说,我看见他们的上甄方式都是直接用工具倒进去,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这些都是细节上的差距,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当茅台酒厂做好了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自己的产品,光是这一点就已经甩开了很多酒厂。
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茅台的产量肯定不会太高,茅台一个基本生产班组一年可产基酒73吨,茅台的评酒等级分为:醇甜,一等,二等,酱香。其中最好的等级是酱香,73吨产量能出20吨酱香可以在茅台600多个班组中排进前5,多数班组都在8吨左右,相当于优质率在10%左右。
这个数据一看是不是就相当的低了。
所以,我想解答那位朋友的问题,并不是茅台不想复制,而且根本没办法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