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首席记者 杨孟涵 华夏酒报 今天
疫情渐退之际,四川省印发了《优质白酒产业2020年重点任务》。这份清单,提出川酒产业在总体产量、销售额等重要指标方面,要尽快实现全行业占比过半的“跨越式”目标。
按照四川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的说法,这个目标就是“川酒实现两瓶有其一”(即全国人民每喝两瓶白酒,其中就有一瓶产自四川)。
根据此前的预判,2020年川酒有望实现3000亿元规模,在年初疫情冲击下,不确定性增加。但是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四川省依然对实现这一目标保持乐观——相关部门认为,川酒距离实现全行业50%的规模占比只是一步之遥。以产能和销售量而论,四川省有理由保持乐观,但与提升体量相比,增效(提升单位利润水平)似乎更为重要。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川酒一直在白酒江湖中占据重要地位,无论是产能还是整体影响力。
2007年,四川白酒以86万千升的产量超过山东省在中国位居第一,此前山东已连续15年稳居中国最大的产酒省份。四川也是全国白酒销售收入、利润和出口量最大的省份。2013年~2016年,被视为我国白酒产销黄金时期,川酒也在同期获得了大发展,这一阶段我国白酒产量维持在1300万千升左右,直到2017年才出现下滑趋势。以其间的2014年为例,当年我国白酒产量为1257.13万千升,同比增长2.75%。而同期四川白酒产量为349.97万千升,占全国总产量的27.89%,同比增长5.57%。
这个时候的川酒,只能说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其市场的覆盖率与影响力,则无疑在各个板块之中堪称第一。
2018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为802.2万千升,川酒则实现产量358.3万千升,同比增长14%,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左右;实现营业收入2372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利润344亿元,同比增长34.9%。
川酒产量上一直在提升,要实现全行业50%的规模占比,真可谓只有一步之遥。营收上,川酒同样一直在提升。但是比之产能、营收,似乎川酒在覆盖面愈加广泛、影响力日益提升之际,其盈利水平却被业界质疑。
这质疑的参照物,就来自于相邻的板块——黔酒。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四川、贵州白酒行业营收分别约2372亿元、1080亿元,分别占全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的44%和20%。尽管在营收上超过黔酒一倍,但这是以产量换取的,相比川酒占全国白酒40%的总产能,黔酒的这一占比仅有4.3%,却获取了近乎川酒一半的营收。
从利润上来看更为明显,黔酒攫取了全国白酒行业43%的利润总额。也就是说,即便在川酒实现了“两瓶有其一”的发展目标,实现了3500亿元的营收水平,其利润水平依然不及黔酒。这显然与目前“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相违。这背后的原因,既复杂又浅显,川酒板块内部参差不齐,一方面有着类似于五粮液这样高居一线的王者,另一方面,诸多中小型生产企业施行的代工策略,又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体吨价与盈利水平,导致川酒在实现全国市场广覆盖的同时,丢失了单位盈利水平的优势。
如今,在茅台酒的带动下,全国正形成一股新的“酱酒消费”热潮,这无疑会继续带动酱酒整体走高。面对这种消费需求的改变,对川酒产业而言,在继续提升体量占比的同时,注重增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单位利润率)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