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在北京有这样一群酒鬼,不定期的进行孤品精酿啤酒分享会。随着酒局越做越大,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他们决定把这个分享会做大,便有了这样一个组织“禁酒令”,让更多的人能够找到他们,喝到更多的尖端啤酒。今天,我们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个神秘组织。
《禁酒令》法案源于美国,它禁止了人们饮酒的权利,不论何种酒精饮料,统统不可以。后来禁酒法案被废除,美国民众举国狂欢。经过数年的蛰伏,啤酒世界重新洗牌,大厂控制市场,多元化匮乏,从而衍生了精酿运动。可以说,这条法案从侧面推动了精酿的发展。
现在,中国有一群人颁布了新的“禁酒令”,目的自然也与原有的不同。2016年初,海绵凶,Max,智唯,老七,Zac Fu,五位啤酒爱好者因为孤品啤酒凑在一起,开启了新“禁酒令”的原始时代。
他们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在价格尽可能合理的情况下,喝到更多的孤品或者更前端的啤酒。后来,他们觉得既然是分享,那就应该让更多的啤酒爱好者能够参与到这种分享中来,解决更多人喝不到这些酒的问题。全新的“禁酒令”就这样诞生了。
"这些孤品酒,如果只有我们几个人喝也挺浪费的,所以想让更多的人也能尝到,让更多的人分享。刚开始也没想建这么一个组织,就是几个人喝酒,后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才有了“禁酒令”。"
在最初的几次活动中,参与分享的都是一些国外各大评分网站中的高分酒,或者是一些极难入手的限量酒,这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其中。但搭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类酒通常都是重口味,一起喝难免互相影响,若没有这些酒压阵,又很难吸引到更多的人来,让选酒增添了不少难度。
"组局其实也是消费行为,希望把这个局做的更合理一点,特别知名的重口味的酒当然会有,也要有一些特别前沿的,有意思的新晋小厂。"
从经典的重口味到流行前端,“禁酒令”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这一步解决了中国精酿啤酒与世界精酿啤酒流行文化的对接,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参加这种活动,切实的感受到啤酒流行文化的发展与冲击。
基于这种心态,“禁酒令”组织的任何分享会,都没有限制过参加人员的“基本资质”,全是先到先得。自认还是“啤酒小学生”的他们,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要求所谓的参加资质。
"我们开始想做一些门槛,后来发现没必要,我们也不是什么站在前面的人。我们觉得精酿文化是个特别好的文化,特别不装逼。这个文化注重分享,比如你在红酒和威士忌酒局,第一次见面,我不会把我杯子递过去说:“这个酒不错,你尝尝。”但是在啤酒里面很常见。"
先到先得,不限制门槛,就意味着总有很多人无法参加到日常的酒局里。这让“禁酒令”的各位十分为难。作为一个纯粹的业余爱好,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生活,很难把这个事情做的周密。
但他们认为,原因还是其他人或组织举办的类似活动太少,再深究原因,是大众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太少。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大众,尽量把有兴趣的人带进来,解决如何让更多的人喝到好啤酒的问题,为精酿啤酒做一些贡献。
"现在喝酒的环境并不是太好,大家更多的在攀比。我喝过1000一瓶的,你就要喝过2000的;我喝了个限量,你就要喝更限量的。但这个不具备普遍意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具有吸引力。真正有意义的还是现在世面上能买到的,常见的那些,那些里面有很多很好喝的酒,甚至还有在美国市场都不好买的酒,这些酒更需要去发掘,更有普遍意义。真正把圈子做大,这样高端酒的选择也会变大,环境会变得更好。"
在“禁酒令”的各位看来,要普及精酿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和本地文化结合起来。美国的精酿啤酒发展基于本身的社区文化,有些酒很难喝,但酒厂依旧活得很好,就得益于这种文化。而目前中国,完全照搬西方的一切是很难有发展的。
"中外的酒吧文化不太一样,里面的氛围不同,中国人习惯一边吃一边喝,国外就可以站着一直喝。中国酒吧大多数还是做西式的汉堡薯条,所以我现在吃饭要去别的地方,吃饱了换个地方再喝酒,很麻烦。希望酒吧能更当地一点,虽然酒可能是美国的,但是酒吧的内容还是要和本地特色结合起来。中餐去国外还要改良,为什么精酿来中国就不能本地化呢。"
在他们看来,中餐的可能性非常大,比如把调味做的清淡一些,更精致一点,哪怕是煮毛豆,拍黄瓜,做的精致可以非常配酒。中餐其实有很多,只是我们还没有去挖掘。未来,“禁酒令”可能会开拓他们的“一食一酒”计划,做一些菜配一些酒,选出合适的搭配,并且公布食谱,解决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啤酒文化。
“禁酒令”并不想发展的过快,他们一直都秉承着能让大家喝的更好一点,更舒服一点,也让每次的活动能够更精细一点,解决的问题更多一点。
最后用他们自己的定位来结束这次采访:“禁酒令”一个明确立意,有规划的组织,一个真正属于BeerGeek,属于中国啤酒发烧友的组织,不设会费,不定阶级,所有成员均致力于在中国大地播撒精酿啤酒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