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民间有一段关于杜康造酒的传说,讲的是:有一天深夜,仙人在杜康的梦中指点他,‘你明早要到外面去,会在街上碰到三个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滴入酒糟里,这样,美酒即成。’结果到了第二天,杜康果然遇到三个人,分别是秀才、武士和疯子。
这一隐喻,可以说是饮酒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如文人墨客,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第二个境界,如沙场将士,酒过三巡便可称兄道弟、痛快淋漓激战一场;第三个境界,是过量饮酒后的仪态全失的酒徒。
中国的酒文化之精髓,最重要的就是“酒礼”与“酒情”。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古时候,就约定俗成了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礼节。这种礼仪在平时看起来显得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会有犯上作乱之嫌。还有,就是因为一些饮酒过量之后,便不能自制,容易惹是生非的人。所以,制定饮酒的礼节就显得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有失长辈之责。于是,他便从古代的书籍中整理了大量的资料素材,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
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而作为古代饮酒的流程可大致分为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做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酒文化中的“情”,要数文人借酒流露得最为透彻。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和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凸显了闲情。杜甫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则又是酒文化中的另一种激荡人心的情。酒,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从古至今,酒宴都是重要的社交场合,众人推杯换盏间把酒言欢、借酒抒情、借诗言物。而在当今社会,酒,更是燃情助兴之物,在微醺小醉前,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在茫然不自知时,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可以说,酒品即人品,酒境即人境。责编 / 艾浩美编 / 刘学校对 / 娜仁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