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太白这一句醉话虽然说的很不准确,但是因酒而得名、留名确实是古人总结出的留名后世的诸多途径中的一种。当然,也是其中争议颇多的一种。
人们对酒的评价本身就褒贬皆有、好恶不定,所以就使得很多与酒相关的事物也有了这样的属性。而一切的评价都是因人而异、因时代观念而异、因所处立场角度不同而异的。这也正是以因酒而得的“名”争议颇多的根本原因。人们对于酒总是又爱又恨、又喜又怨的。我们有时候会简单粗暴地把酒说成是一切罪恶的催化剂和导火索,恨不得把我们身上所有的那些负面属性都推脱到酒身上;有时也会因为贪恋和偏爱而对它不吝称赞,给它编织各种美好的传说和故事。
人心难以始终如一,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立场和角度,再加上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评价总是七嘴八舌。尤其是当这件事情还与酒相关的时候,争议就开始愈发地扩大了。整日醉酒的刘伶在那些追求“越名教而法自然”的隐士狂客心中是纵酒狂歌、超脱俗世的代表人物,但在那些“恪守礼教”的程朱理学老儒们看来则是不堪入目的狂狷之人。酒的参与起到了加速事件沸腾的作用。
更加典型的一例是“霸陵醉尉”事件。《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醉。还至霸陵亭,霸陵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於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李广醉酒骑马闯入了汉文帝的陵寝霸陵,遭到了同样醉酒的、负责看守霸陵的霸陵尉的呵责。后来李广得势之后便将这位恪守职责的小吏趁机斩杀。
针对这一事件,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是对李广的褒扬,认为李广这样的超凡人物受到霸陵尉那样一个小吏的呵责是受到了奇耻大辱的,所以他默认了李广斩杀霸陵尉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而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则在《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中表达了不同的态度:“月黑林间逢缟袂, 霸陵醉尉误谁何?”是啊,霸陵尉只是尽忠职守而已,他又有什么过错呢?
酒本身是不带有任何色彩的,古今多少人其实都是在借酒之的名义放大了自己的观点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