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之前网上很火的一个段子:
“如果不喝酒,刘关张在桃园聊完天就离开,《三国演义》剧终。
如果不喝酒,孙悟空就安静了,在天庭当个弼马温,《西游记》剧终。
如果没有酒,宋江就不会提诗,108好汉还没开始就散了,《水浒传》剧终。”
段子的调侃很有意思,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如果没有酒的调剂,生活或许会按部就班地进行,少了很多乐趣和可能性。
喝酒
酒就是个神奇的东西,有人恨它恨到要死,有人爱它爱到不能自已。从酒自身而言,酒的酿造、品类、酒器、饮用等形成了深厚的酒文化,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国家宴请,下至市井生活,酒无处不在,也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逢佳节,国人就会用喝酒来庆祝,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表达着人们对节日的欢庆。
在酒出现的早期,产量极为稀少,酿造技术难以掌握,堪称珍品贵物,在饮用上有所限制。一般只有在天子和诸侯加冕、祭祀、婚丧,或者其他庆典上,才允许公开饮酒。周公曾严厉告诫臣属“饮惟祀,德将无醉”,即只有祭祀时才可以喝酒,而且绝不允许喝醉。因而,喝酒这件事儿不是想喝就能喝,时间往前推几十年,计划经济时代想要喝酒也是凭票购买的。
祭祀
古代庆祝时喝酒是因为酒比较珍贵,只有重要时刻才能饮用,诸如结婚、生子、升迁等这些激动人心的时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庆祝活动更加多元化,庆祝酒延伸到生活中的大小喜事儿,只要是让人开心的时刻,都会选择宴请亲朋,大家一起举杯畅饮,在酒的催化下,欢快的心情进一步放大。
庆祝时要喝酒,这是习俗,也是它具有其他饮品无法替代的助兴功能。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酒精的作用。酒精可以逐渐让脑部及神经系统反映迟钝,抑制力明显减弱,并且随着酒精进入血管中,引起血管扩张,让理性状态下压制的情绪得以放松,减少恐惧、焦虑、压力等,一杯酒下肚,万千愁绪无影踪,身心放松的人们在欢快的心情下会更加欢快。2016年,一位巴西摄影师曾邀请一些朋友下班后到摄影棚,并拍下他们喝完1杯、2杯、3杯酒之后的表情,通过图片可以看出,适量饮酒后,人的情绪会更加松弛。
酒后
酒还是鼓舞士气的必备之物。不管是古代的歃血为盟饮尽摔碗,还是如今誓师大会上举杯共饮,喝下一杯火辣的酒,精神振奋,勇气倍增,仿佛可以打倒所有困难。
应酬往来,也自然少不了酒。最早的“应酬”一词便来自酒桌上的“酬酢”,一种主人与客人之间敬酒的礼节,也称“酬酢之礼”,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一来一往,感情加深。
如今应酬的场景也是延伸出很多种,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亦或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交际,都少不了各种应酬。可以说,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应酬来完成的。应酬如此广泛,应酬中有一样东西也是必不可少,那就是酒。
说到应酬中的酒,就要讲到酒的另一个作用,推杯换盏间达到“醉翁之意”。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清醒时不方便说的话可以借着酒劲儿说出来,平常不敢做的事儿也可以借着酒劲儿发挥。
鸿门宴上项庄酒后以助兴为由,舞起剑来欲刺沛公刘邦,项伯看出端倪,也借酒发挥,拔出剑与他共舞,致使项庄刺杀刘邦的图谋未能得逞。若是项庄没有喝酒,他的动机就太直接,项伯若是不喝酒,跟着舞剑也就过于唐突。酒的出现,让一切得以顺理成章,也让有心之人的意图得以展现。
亲朋好友之间的应酬,意在增进情感,让关系更加融洽;商务宴请的应酬,意在双方达成某种合作,让伙伴关系更进一步。在饭桌上,如果没有酒就像吃自助餐一般简单随意,聊天也只是浅尝辄止,心灵的门虽设常关,大都平平淡淡。有了酒的加入,气氛就变了,推杯换盏间交流感情,拉近自己与对方的距离,获得在情感上的接纳和认可。酒后容易释放更真实的自我,谈心议事,交友会客便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酒是一把双刃剑,适量喝酒,可以为生活增添一些趣味,过量酗酒,则伤人伤己。正如《礼记·曲礼》中说:“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在物质生活充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加强自律与节制,做到饮酒有度、有节,方能乐享健康生活。
(作者张燕,系酒水行业研究者、《中国酒业》智库专家欧阳千里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