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酒文化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聊一聊酒量的那些事儿。
家里团聚喝一杯;朋友相约喝一杯;生意往来喝一杯。就算自己一个人也能举杯邀明月喝一杯。可在聚会高兴之余,有人还想再来几杯,不料有人已经酩酊大醉,或者抱着马桶不撒手了。明明喝的是同一瓶酒,为何有人一杯就倒?难道真的是有人不行?
说到“酒量”,人与人之间差别真的很大,有人喝酒海量、面不改色,有人稍微抿上几口就脸红皮肤痒、两眼迷离不辨东西。对于第一种人,有人说是久经“酒场”练出来的;对于第二种人,有人说是缺乏酒精锻炼。这种观点究竟对不对,“酒量”到底能不能练出来?不妨让我们先看看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酒精经胃肠道吸收后,首先经过乙醇脱氢酶分解成乙醛,然后再经乙醛脱氢酶分解成乙酸。
这两种酶,可以说是决定酒量大小的两大“法宝”;酒量差别,其实是由于身体对酒精的代谢能力不同,也就是这两种关键酶的差别所造成的。大多数中国人乙醇脱氢酶都不缺乏,但有不少人乙醛脱氢酶是缺乏的。乙醛在体内蓄积引起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这就是喝酒脸红的原因。所以人体能够解酒的总量和速度主要是由这两个酶决定的,这两个“法宝酶”并不是通过后天“修炼”而来的,而是天~生~的!
有的人说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经常喝不容易醉,但实际上肝脏的解酒能力并不会因为经常喝得到提高,只是大脑对酒精的敏感性下降、耐受性提高,所以醉酒的阈值提高了。还有的人虽然酒量不大,但是胆量大,然而这种江湖好汉,往往是酒精中毒的高危对象。
应酬的酒经常是免不了的,该怎么应对呢?
■ 喝酒前:吃点东西垫底,不要空肚子喝,多吃东西
酸奶、米粥等厚流质食物;为酒精吸收放缓打下“基础”,同时也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用食物“垫底”吧。
■ 喝酒中:选择性吃东西
A.进食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延缓胃肠排空,减慢酒精吸收的速度;
B.尽可能多喝水、多喝汤,稀释酒精浓度,加速酒精的排泄;
C.不要喝可乐、芬达等碳酸饮料,饮料里面的二氧化碳会促进酒精吸收入体;
D.不要吃烧烤炸焦、熏腊腌制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含有苯并芘、亚硝酸胺等有害物质,酒精会增大这些物质的溶解度,更加加重肝脏负担,伤肝。
■ 喝酒后:让酒精尽快排出
喝酒当天,可以喝果汁、运动饮料,继续促进酒精排出;
晨起可以喝柠檬水、蜂蜜水补充水份、减轻恶心反应;
第二日如仍有不适,为保护已经受到一万点伤害的胃肠宝宝,建议饮食清淡少油,可选用米粥、面条、蛋羹、豆腐等,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刺激食物。
其实无论怎么练,基因是改变不了的,也就是说酶活性改变不了,如果一味地进行所谓的练酒量,将造成乙醛的大量积累,长此以往,将造成肝损伤。所以,为了健康,要量力而行。
饮酒,莫强劝,莫逞能,适度最好!不能饮,则不饮,当止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