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某种意义上讲,堪比过年。因为孩子们的欢乐最具感染力,而这一天是他们的狂欢节。
很多人都会深深羡慕今天的孩子,有丰富的物质条件,有奇思妙想的各种玩具和游乐设施,我们怎么没赶上这样的好时代?
可你知道吗,玩的好不好跟年代无关,跟创造力才有莫大的关联。不信?我们就看看古时候的孩子怎么玩,你会大吃一惊的。
骑竹马
我们常常用青梅竹马来形容发小,这句成语出自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古时候的孩子们,人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玩具,也许就是竹马。
所谓竹马,就是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比较复杂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最简单的形式,干脆就是一根光竹竿,孩子们跨在上面,拖着竹竿跑,臆想着自己是骑马打仗的大将军。
竹马不是木马,只能被固定在某个地方前后摇晃,竹马是玩具汽车和小三轮车的前身,伴随着蹒跚学步的你一天天长大,那根看似不起眼的光溜溜的竹竿,可以激发出你无穷的想象力,骑着它驰骋到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荡秋千
秋千,原名“鞦韆”,本来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山戎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为简单易学,用料也很便宜,很快就风靡一时,几千年流传至今,仍是小朋友乃至大朋友最爱的游戏之一。
秋千诞生之初,是上古的猎手们用来锻炼攀援和摆荡的能力,方便上树跨河的器具。后来,聪明的山戎人把荡秋千当成了军事训练的项目,来培养身手矫健的战士。等到齐桓公姜小白打败了山戎,发现了这个有趣的游戏,于是引进到中原来。
等到了汉朝以后,荡秋千渐渐成为了闺阁里的女孩子们的专宠,为了漂亮,还把秋千的绳子上系了很多彩带,看上去飘飘欲仙,荡上去乐的飞飞。反而男孩子嫌这个游戏女气,很少参与。
到了宋朝,人们还玩出了新花样“水秋千”。这已经不是游戏,而是一种杂技表演。
表演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者先耍练上竿,然后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荡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表演者可以在空中完成一些复杂的动作或者摆出各式各样的姿势,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
听上去是不是很耳熟?像不像我们国家的制霸体育项目之一——跳水?不得不承认,我大宋朝人民真会玩!
击捶丸
捶丸,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游戏。说它古老,是因为它发源很早,可以上溯到1500年前的唐朝。说它年轻,则是因为它活脱脱就是儿童版的高尔夫!
“捶丸”,又叫“步击”,脱胎于大唐最流行的运动项目马球的简化版“步打球”。听上去很拗口是吗?其实就是古代的曲棍球,只是对抗没有现代比赛那么激烈,更适合骑不了马的少女们优雅地玩耍。
到了宋朝,对,又是这个最会玩的朝代,连步打球这样稍有对抗的同场竞技都被演化成了依次击球的活动,这就是“捶丸”。球门改成了球穴,大球变成了小球。
因为危险性下降,孩子们也纷纷参与进来,有的甚至痴迷到无法自拔,就连大名鼎鼎 “先天下之忧而忧”本忧的范仲淹,也管不住自家外甥对捶丸的热爱。劝诫了多少次,还是拉都拉不回来。
宋、金、元三朝,是捶丸的黄金时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都乐此不疲。元代还有人专门就捶丸的玩法写出了《丸经》这样的游戏攻略。甚至有学者考证,西方的高尔夫球就是蒙古人西征时带到欧洲去的!
如此说来,高尔夫也曾是我国的国球喽!
斗百草
斗百草又叫“斗草”,既有文斗,也有武斗。
据民间传说称,“斗草”的习俗来自神农氏尝百草的时代,只不过没有切实的证据。不过这种游戏确实出现得很早,在17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斗草就已经成为端午节的一项固定游戏项目。
到了唐朝以后,这种不太费力的游戏基本就被妇女儿童承包了。
但妇女的斗草和儿童的斗草形式上却大不相同。
《红楼梦》里曾经描述过一次斗草,在贾宝玉生日那天,香菱和一帮小丫鬟在一起斗草,你有观音柳,我有罗汉松,她有君子竹,我有美人蕉,斗的是辨识花草的本领,比的是肚里墨水的多少。斯文风雅,还长见识。
而孩子们斗草却纯是一种力道的比拼。
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形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韧性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方式,便是武斗。刚毅果决,一目了然,非常符合孩子们单纯明白的天性。
这种斗草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很流行,你小时候有没有玩过呢?
以上这些只是古代的孩子们数量繁多的游戏中随手捡拾的一二,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放风筝、捏泥人、玩傀儡、抓蟋蟀、捉蜻蜓、九连环、孔明锁……
有没有一种想穿越回去好好玩一把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