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优秀传统文化
道教已深深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思想
并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
修道成仙为终极目标
起源于黄帝和老子,兴旺于张道陵。
而道家文化以其清静无为
修道成仙的特质
使人们求得了生命的宁谧和圆满
但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
道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
中国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史上,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黎民百姓
甚至是学究李白、苏东坡等
都对它如痴如醉
今天就跟随酒酒一起来看一看
另一位道家文化的典型代表——秦观
秦观(1049年—1100年)
字少游,江苏省高邮市人
没有显赫的出身的他,其父亲是小官
因曾在太学学习,文学造诣很高
优秀的基因
使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
不幸的是,15岁时父亲去世
家中经济支柱崩塌
生活陷入了贫困
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想读书的愿望
只是因此受尽了世间的冷眼。
然而秦观的应考之路并不顺利
元丰元年,
30岁的秦观第一次进京赶考
初试牛刀的他意气风发
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
可惜开榜之时,从头看到尾
也没在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
但毫不气馁的他
在元丰四年,第二次参加考试
依旧名落孙山,大受打击
回到家马上断绝了一切交往
独自一个人看书疗伤
这时他意识到
必须有人赏识和推荐,才能入仕
因此,他萌生了拜苏轼为师的想法
而此时这位文坛领袖
正在徐州担任知州
听闻苏东坡和孙觉要到扬州游玩
秦观灵机一动
提前跑到扬州著名寺庙中
模仿苏东坡豪放的笔意和书法
在寺庙墙壁上挥毫题词
静候他们的到来
果然,就像秦观所预想的那样
苏轼看寺壁上的题字吃惊了
绞尽脑汁想了半天
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儿
还在墙上题过诗
而这时秦观老乡孙觉早有准备
送上秦观的作品
苏轼这才幡然醒悟道
“向书壁者,岂此郎也。”
意思是:在寺壁上写诗的人
肯定是这小子!
不久,秦观怀揣着老乡的引荐信
拿上自己的得意之作《黄楼赋》
前去拜见仰慕已久的偶像
苏东坡读罢,惊呼道:此屈宋才也!
欣然接纳他为弟子
后来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路经江宁时
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
并获得了王安石赞扬
称赞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
而拥有两大文豪赞许的秦观
没有因此懈怠
反而开始了他的第三次考试
但却皇天不负有心人
37岁的他终于考中进士
可谓大器晚成
初被任命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但就算在人生最得意的这几年
秦观仍不时的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贬谪生涯也自此开始
而得知秦观被贬的消息后
道家文化崇尚者苏轼特地绕道高邮
只为安慰和开导秦观
秦观得知后十分高兴
邀约孙觉、王巩一同作陪
于是,便有了文游台的“四贤聚会”
从此,衍生千古风流。
“四贤聚会”,把酒言欢
开怀畅饮,酒成了主角
当时席间所饮之酒
便是苏轼自酿的“真酒”,
也是其最珍爱的一款酒
道家将人的元气、丹田都称为“真一”
以“真一”命名
使这种酒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而苏轼所制作的真一酒
是得之于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真传
采用纯粮配制而成
具有强身健体、除虑排忧等功效
认为饮真一酒,是一种享受
能够使人心境平和,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由于长年的实践
苏轼对酿制酒颇有心得
于是他写出了《东坡酒经》一文
将“真酒”的配方与酿造方法广为流传。
而在984年后
为传承“真一酒”理念
一款以纯粮酿造的酱香型白酒映入眼帘
坚持用真材实料酿造酱香型白酒
它就是——书画双绝岁寒三友酒。
[书画双绝岁寒三友酒]
源自中国酒都贵州茅台镇天品酒业
以松竹梅为主题
将传统文化与白酒的完美结合
采用茅台传统乳白茅型瓶红飘带
深棕色调稳重大气,尽显高端
采用真材实料打造高品质好酒
浅尝一口,具有酱香浓郁、醇厚甘美
协调优雅、空杯留香的独特风格
一整箱6大瓶,松竹梅题材各两瓶
适合收藏及送礼等高端场合
书画双绝岁寒三友酒
它不仅是一瓶醇厚绵柔、入口留香的酱香美酒
更是传承传统古法
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