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神圣之物,也被赋予各种特殊含义,酒的使用更是一件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
随着酿酒业的兴起,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种酒事活动逐渐形成,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酝酿了丰富多姿的节日酒俗,大量民族性、地方性、行业性、宗教性节日,这些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特殊日子,与酒也有着不解之缘。
春节——屠苏酒、椒花酒
在古代,春节也是一个重大节日,喝酒更是讲究寓意,苏轼在《除日》一诗中就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岁”。
饮屠苏酒的习俗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要从年幼者开始,年长者结束,寓意吉祥、安康、长寿。
另外,古代春节还饮“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饮用方法跟屠苏酒一样。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古代饮屠苏酒、椒花酒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中和节——宜春酒
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社日,也叫“中和节”,相传这一天要喝龙头酒,寓意福气久久。
《新唐书•李泌传》中有云:“泌以学士知院事,请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民间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帝悦。”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酒部》中也写道:“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每到中和节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耕种仪式,用酒祭拜“句芒”,句芒就是春神,也是太阳神,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仪式结束赐给百姓五谷,鼓励农民努力耕种。百姓还会聚在一起饮酒,俗称中和酒,也叫宜春酒。
清明节——清明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从古至今,清明与酒同在。
所谓“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清明赏花饮酒是再自然不过之事,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清明节就有饮酒活动。清明祭祀用酒,是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也是哀思最适合的载体,一杯清明酒,是悼念的酒、祭奠的酒,也是思念的酒。清明酒,没有特定的酒,就是白酒。
端午节——菖蒲酒
古代人们为了驱虫辟邪,会在端午节这天喝点菖蒲酒,用雄黄酒点在孩子的额头和耳朵上,寓意虫毒不侵。
菖蒲酒是我国传统的时令饮料,早在汉代就已成为珍品,历代皇家都视为稀世琼浆。端午节喝菖蒲酒的习俗,历代文献都有所记载,明代刘若愚在《明宫史》中写道:“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明朝皇帝除了自己饮用,还赐给群臣一起品尝,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
中秋节——桂花酒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自古人们就把桂花看成富贵吉祥的象征,桂花酒历史悠久,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之说。
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饮用桂花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清代,中秋节饮桂花酒变成特定习俗,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胜》记载:“八月中秋,时品饮桂花东酒”。选择含苞待放的花朵,醅酿成酒,入坛密封两年,终成佳酿,中秋赏月饮桂花酒,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酒”,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寓意强身健体,在古文献中均有记载,《太清记》中就写道:“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时逢佳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共饮菊花酒,畅谈人生,别有一番意境。
酒,浸润了所有节日文化!我国悠久的酿酒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更在岁月积淀下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酒习俗,使得每个节日都散发着酒的韵味,流传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