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历史发展及Slogan变迁
1946年
华茅、赖茅、王茅在《民族导报》上刊登的广告
1951年 茅台酒公司成立
50年代初期工农牌正标
该商标是茅台酒厂建厂以来最早使用的商标、该商标上边为工农携手的图标,中部为贵州茅台酒的图样,厂名落款为:“貴州省地方國营仁懐酒厰出品”。
1953年 金轮牌正标
7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通知茅台酒厂所申报的“工农”牌商标和福建怡隆酿酒厂已呈批的“工农”商标相同,不可核准,唯独图案可以使用。11月,总局通知茅台酒厂:因原“工农”商标不能用,并对商标提出了修改意见。后来茅台酒厂对商标重新进行了设计,正标中印有由金色齿轮、麦穗、高梁和红色五星组成的“金轮”图案,这就是现在“五星”商标的前身。正标中间书写有“中外驰名”和“貴州茅苔酒”。厂名落款为“國营仁懐酒厰出品”。
1954年 茅台酒厂注册了“金轮牌”商标
金轮牌正标:齿轮代表工业和工人阶级;高粱麦穗代表农业和农民阶级
遵义专员公署批准“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业厅茅台酒厂”更名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故从此茅台正标的落款变更为“地方國营茅苔酒厰出品”。在外销的茅台酒正标中,在“中外驰名”文字前加了英文“MOU-TAI CHIEW”,正标的右下角厂名落款也进行了中英文对照。
1956年
“贵州茅苔”恢复为“贵州茅台”。
茅台酒厂将正标中的“苔”字改成“台”字,
1958年 金轮牌正标
茅台酒厂将内销的金轮牌贵州茅台酒正标中的文字,由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外销的商标中依旧使用的是繁体字。同时在正标右下角厂名落款中出品的“品”字,将原来三“口”独立的品字改成了下边两个“口”字相连的品字。
(内销) (外销)
当年中粮油进出口公司做的茅台酒广告,可以看出这是“金轮”牌茅台酒,应是20世纪50年代较早期的商品。而且注意看,广告标题上的“茅台”拼音是“MAOTAI”,跟酒瓶上的“MOUTAI”不一样,大概是设计广告时一时疏忽了吧。
‘金轮标’茅台酒广告。
1958年 茅台酒厂第一次使用“飞天牌”商标
茅台酒厂委托香港五丰行代理出口茅台酒。为更有利于外销,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相继注册了“飞仙牌”商标,后称“飞天牌”。
20世纪50年代末“飞天”茅台酒广告,花前一瓶酒,静待好酒人。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食品出口公司广西分公司投放在报纸上的茅台酒广告。
1959年
外销白瓷瓶“飞天”茅台酒广告
同样是1959年“飞天”茅台酒的广告画面
内地名酒在香港的广告,茅台当仁不让居于核心地位
“飞天”牌茅台酒与其他食品的综合广告
1962年
日历中有贵州茅台酒的广告。霜降露重,一杯茅台暖深秋
1966年
茅台酒厂的“金轮“和”飞天“同时变更。”金轮“改为”五星“,”飞天“改为”葵花“,在使用十年后,1976年才得以恢复。
外销白瓷瓶“飞天”茅台在日历上的广告画
1967年
“葵花牌”商标,包装瓷瓶换成白色玻璃瓶,带纸盒
(大叶葵花) (小叶葵花)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茅台酒商标为“葵花”,寓意朵朵葵花向太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又称为“葵花”茅台酒。“葵花”商标的最初版本被称为“大叶葵花”,商标图案中葵花的叶片和花盘都比较大。1969年前后,“小叶葵花”的商标开始出现在外销的茅台酒瓶上。除了图案改小之外,正标汉字全部改为简体,但背标汉字仍为繁体。
(国宴图谱中的“葵花”牌茅台酒)
1975年
“飞天牌”商标(酒瓶是540毫升装,外包装开始使用彩盒)
(1979年“飞天牌”贵州茅台酒(0.54L规格))
外销茅台酒从“葵花牌”改回“飞天牌”后,容量也由之前的500ml变为0.54L,因此又称为“大飞天”。包装上的显著变化还有:酒瓶盖较平且使用暗红色封膜,厂址右下角的“MOU TAI”改为“MOUTAI”,外包装由传统的棉纸改为时尚的彩盒。
从1975年,这则刊登在《中国民航》上的茅台酒广告见证了一段特别的时光,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乘客可免费获得一小瓶茅台酒,后来改为在飞机上免费喝茅台酒,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
1978年
茅台酒产量突破千吨大关 达到1068吨,创历史最高水平,结束了茅台酒长期徘徊的局面
1980年
1980年《江山多娇》中的宣传页,看起来茅台酒和北京烤鸭很相配
1985年
酒瓶从540毫升到500毫升,因此又称为“老飞天”
20世纪80年代的“铁盖”茅台广告画面,背景采用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
贵州茅台酒在海外有关报刊上的广告
贵州茅台酒在香港《东方贸易》上的广告
1997年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成立
成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
茅台王子酒诞生
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款酱香系列酒,而“王子”一词的称呼,透露出产品在上市之初就被茅台家族赋予了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