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进入中国酒业协会工作8年、从事酿酒行业39年的中国酿酒大师宋书玉正式被推选为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他提出新一届理事会期间的产业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在保证全产业产销量稳定的同时,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利润超过2000亿元。
“宋书玉同志从事酿酒行业39年,熟悉行业,热爱行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书玉同志曾在邯郸市丛台酒业从事技术管理、开发和研究工作,先后任河北白酒研究所所长,邯郸丛台酒业技术副总经理、总工,邯郸市高开九波生物酿造技术研究所所长,河北永不分梨酒业董事长,2013年到中国酒业协会工作。书玉同志敢于担当,勤勉尽责,善于学习,有较强的管理经验,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现出较强的政治修养和领导素质。”这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对宋书玉的评价。
技术出身的宋书玉身上有很多的头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酿酒大师,江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白,酒技术创新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白酒技术委员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清香型、特香型、老白干香型,豉香型、米香型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如今宋书玉最新的职务是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7月16日,进入中国酒业协会工作8年、从事酿酒行业39年的宋书玉正式被推选为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的理事长。这将使他在未来的五年中,以“行业规划师”的视角与高度,打造中国酒业这艘“航母巨擎”。
酿酒大师
酿酒的技艺是中国酒业发展的根本,千百年来,基于酒类酿造技艺的改良与规范一直在与时俱进,技术出身的宋书玉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
进入酒行业近四十年,宋书玉辗转于不同的企业、岗位,但在任何时间点和任何职位上,他都从未放下过对技术的摸索。回顾宋书玉在酿酒技术上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
填补了五项国内酿酒技术空白,取得三项发明专利、多项实用新型专利,获中国轻工联合会、省、厅科技进步奖七项、新产品奖三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白酒行业后,累计年创经济效益数亿元;发明了梨花型白酒、果香型白酒、九味酒等新品;主持起草了《全国白酒工业经济技术指标统一计算方法》、《白酒酿造工国家职业标准》、《国家白酒酿酒师、品酒师职业标准》,主编了《白酒酿造工》、《白酒酿酒师》、《白酒品酒师》中国白酒行业统一培训教材等著作。宋书玉的科研之路从早期的成果贡献企业,延展到如今的影响整个行业。
他主持研究的“计算机勾兑调味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被国务院授予“七五”期间我国电子技术效益显著、影响大、水平高的优秀项目,并先后推广到国内十几家企业;
2007年,宋书玉组织参与了建国以来中国白酒行业最大的科研活动——中国白酒169计划项目;2013年,宋书玉主持组织了中国白酒3C计划。中国白酒169计划和3C计划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白酒技术创新的贡献是“历史性的突破”,“对白酒的技术研究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价值”,研究成果同时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中国酒行业在每个领域都有各自的专家,但最务实、对行业贡献最直接的,还是技术性人才。宋书玉之所以被酒行业认可,与其在技术上的成就是分不开的。作为首位拥有中国酿酒大师称号的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接下来宋书玉带领行业走出的道路,必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大师印迹。
形象大使
进入中国酒业协会担任秘书长、副会长等要职后,宋书玉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策划行业“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宋书玉也非常注重对下游的表达,他通过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向社会塑造出了一个有品质、有文化、有责任的酒行业管理者形象。
宋书玉以协会负责人之一的身份,站在行业的高度为白酒发声,向消费者解释真实的白酒,对外界的误读及时予以纠正,维护了酒业健康发展的良好形象。
“白酒行业被误读了”,当有人质疑白酒生产的硬性成本时,宋书玉解释道,白酒成本不仅包括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自然环境和酿造技艺,还包括长期储存、品牌推广的软成本等,白酒在世界蒸馏酒范围生产周期最长、生产工艺最为复杂,并不能只以原材料的价格来衡量白酒的价值。
当食用酒精被业外媒体过分解读,宋书玉以专业知识阐释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并不存在质量问题”,逐渐引导了消费者的认知走向正确,消除了社会对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他也一直努力推动行业企业与协会一起,以开放的姿态将酒类生产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向消费者普及。
当白酒香型的“中流砥柱”——浓香型白酒被业外人士低估时,他以“老、不、长、特”四个字诠释其高端酿造的不可复制性特点,为浓香白酒注入一剂强心剂,被业内外媒体广泛报道,浓香型高端名酒的稀缺性价值再次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
在注重对下游表达的同时,宋书玉还立足中国酒业协会平台,以权威身份向行业中上游阐释趋势分析和升级方向,推动行业向更好方向发展、讲好中国白酒的故事。
消费升级浪潮袭来,宋书玉多次在公开场合上指出,产业调整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消费者对更高的白酒品质有新需求——“酒业已经进入了长期不缺酒但缺好酒”的时代。这一生动的表达,让行业充分意识到消费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高关联性,应该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品质的需求。那些靠噱头、包装去忽悠消费者的企业,大多数在这几年都受到了重创。“想今天投入明天就赚钱,就别来酿酒行业”。
2019年,白酒产业迎来“限制性”条目删除,以及白酒消费税明确“不增加、不后移”落地。宋书玉及时表态,“这对整个白酒产业都是重大利好,优质白酒和名酒产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他表示,此时产业政策放开,显示了政府管理职能的睿智和自信,对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和市场机制高度信任,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性市场竞争主体,意味着将会构建白酒产业新的生态体系。
目前行业进入复苏发展时期,品质和价值应该成为酒行业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表达”成为宋书玉发言中的高频关键词,宋书玉认为,酒行业应以客观清晰的表达,让品质观准确地传达到消费者层面。自此之后,酒行业的“表达”创新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掌舵人
作为酒行业中的一员“老将”,宋书玉亲身体会到标准体系构建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近年来,宋书玉参与并主导了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料酒等多个酒种的标准制定,同时覆盖了年份酒、白酒庄酒、精酿等近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细分领域与概念认定,并成立专门的团体标准委员会负责标准的审批、审定、复审以及标准实施效果监督和评价工作,仅2019年,发布的团体标准就有13项,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颁布的《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年份酒标准缺失一直是白酒行业的一块短板,真实年份表达也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经常性话题。在宋书玉的力主和推动下,国内名酒企业积极参与,力经多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这一标准的制订。同年,中国酒业协会公布了首批通过认证的年份酒产品,并对白酒年份酒标准的体系和监管进行详细解读,白酒年份酒标准长期“裸奔”、产品标注自说自话的行业乱象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上任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伊始,宋书玉就对未来酒行业的产业发展定下基调:以标准建设引领产业品质升级,并对未来中国酒行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明确规划:一是系统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做好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组织机构的协同效应,深化标准建设在系统构建、体系准入、协调配套、追本溯源、科学表达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促进标准顶层设计更趋科学合理;二是拓展产业标准建设范畴。强化产区标准建设、产品等级标准、生态酿造标准;提升和完善酿酒师、品酒师职业标准,积极构建酒体设计师、侍酒师、调酒师等新的职业标准体系;围绕相关法律对产业社会责任体系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三是启动中国酒文化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围绕酒的历史、文化建立系列标准,以此为消费者提供更具像的,可触及的服务内容。
2019年10月,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以“高门槛、高规格、高品质”的形象在上海隆重召开。百余家头部、名优酒企和优秀产区入会参展,20多场主论坛活动点燃酒博会圣火;上百家国内外媒体参与报道,打造行业年度巅峰之作,上海酒博会成为全球酒业佳话;酒协领导、全国名酒及龙头企业头号人物、国外知名企业、行业资深人士等共话2019“世界名酒·共享荣耀”的主题。在宋书玉的推动下,酒博会已经发展成了以“行业协会+产区政府+产业链+国际化”共生的新型会展模式,从生产源头到终端消费全过程的顶级世界酒业盛会。其承担着引领全球酒业高质量发展之任,指引发展方向之擎。
熟悉宋书玉的人媒体人都知道,每年宋书玉都会亲自撰写文章,阐述自己对行业未来一段时间趋势的思考,观点新颖、论据扎实,视野高远是其独有的“宋氏风格”。虽然受命于非常之年,但宋书玉从去年开始就对酒行业今年的调整做出了预判:2020年整个产业将进入新一轮调整,因为产业的发展是有周期的。此前的产业调整从2012年年底开始,宋书玉称之为深度调整,2012年的调整到2016年才逐渐复苏。2016年已经是产业低谷,随后是恢复期,整体呈现V字型的势态。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白酒分会理事会(扩大)会议上,宋书玉理事长指出,2016年之2019年的产业增长如今应该进入另一阶段的调整期,实际上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矛盾。这时候的调整是内需所决定的,由于突发疫情,对本次的调整的强度和幅度会有影响,但今年也是企业进行积极主动调整的良机。宋书玉认为,这次疫情给了酒业一个体面调整的机会,酒业已经赢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2020年应该是中国白酒酒行业“主动触底”的调整之年,白酒行业应该接受疫情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影响,并以此为契机做出创新与调整。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