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小雪往后,便是一年中最寒冷却又最浪漫的时节。无论是大雪纷飞,或是小雪轻盈,飘扬的雪花中总藏着古人无尽的诗意。不过,还有这样一些诗句,虽然写尽雪之美,但却不带一个“雪”字。古代诗人们的智慧才学,令人叹为观止。
●夜雪和雪夜静穆的神韵
斗室香添小篆烟,一灯静对似枯禅。忽惊夜半寒浸骨,流水无声山皓然。
这一首《夜雪》系即兴偶成之作,作者是清代隐逸派山水诗人之一的张实居。据鲁迅文学奖得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介绍,这首诗的正文部分虽然没有一个“雪”字,但却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诗人在雪夜的感受和夜雪的神情。首二句写的是一个充满温馨气氛的小房间,房间里充满熏香的气息,空中弥散着袅袅有如篆书的香烟。房间里坐着一个不眠的人,他对着一盏灯,拥裘而坐。“似枯禅”,当然不是真的进入禅定,而是那姿态表情像煞。诗人没有交代这是个什么房间,也没有交代他干什么——因为这对于“夜雪”主题无关紧要。你可以想象这是一间书屋,屋中人焚香夜坐,是雪夜用功,或者是“雪夜读禁书”,总之他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忘记了冬夜的严寒。这两句首先刻画出一种忘情的境界,对突出下两句“忽惊”的感受,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屋中人先就对天气很在乎,也便没有后来的惊奇感了。“夜雪”在这一点上和春雨一样,是随风潜入夜,渐积而无声。所以诗中主人公很久都没有发觉天降大雪。直到夜半雪积甚多,气温骤降,令人不可禁当。他这才猛地打了个寒噤,觉得有点不对。推窗一看,对面的山峰白得耀眼,而门前的溪水已没有流水的声音。
周啸天还表示,“忽惊夜半寒浸骨,流水无声山皓然”二句之妙,在于写出雪夜的真切感受。“忽惊”云云,见得夜雪之来,神不知鬼不觉。“夜半”是一夜中气温最低的时候,积雪大都发生在半夜后,所以也才有“寒浸骨”之感。“流水无声山皓然”写出一个新鲜的发现,可见入夜以前门前溪流有声,而对面的山头无雪,所以才叫诗人惊讶,“无声”二字不仅暗示出溪冻断流,而且也酷肖夜雪和雪夜静穆的神韵。
●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蒙天。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唐代李贺的这首《北中寒》写出了北国的奇寒。诗题的“北中”即北地,北国。周啸天表示,谋篇布局,在散乱中见经营,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全诗没有情节贯穿,甚至也没有时间流程,全由片断的景色联缀而成,每句诗都展示一种景观,共同体现着“北中寒”。然而诗人也有意匠经营。首先,诗第一句就是大的笼罩:“一方黑照三方紫,”写出北中天色晦暗,竟映带得其余各方成了紫色。诗人所本为《周礼注》“北方以立冬,谓黑帝之精。”《金丹清真元奥》:“太阳南明,太阴北黑。”但在表现更具象,“黑”“紫”的浓重色调,给人以神秘而威压之感。“照”本用于光明(普照),这里用于晦暗(笼罩),更增添了上述感觉。
在全诗写景中,首句有确定基调的作用,也就是提纲挈领。以下各句,虽说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然而除“三尺木皮断文理”外,都是写天地间水文变幻所构成的种种不同奇观,而这正是严寒统治的世界的特点。这些景观次第是:冰封的黄河及河上的行车、钱大的霜花、浓重的雾幔、浮冰充斥的海洋、冻结了的飞瀑,等等。既源于真实,又糅合了诗人奇特的想象,从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那里天是墨的、地是亮的,宛如一座神秘的水晶王国,你会感到寒冷,更会感到超出寒冷百倍的惊讶和愉快。这首诗,就像是李贺从他那古破锦囊中掏出些零金碎玉般的断句,随便凑合而成的。然而,它们一经组合,便天衣无缝了。
周啸天认为,这首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遣词设喻,于无理处得奇趣。如果我们拘泥于常识,自然常识和语法常识,那么就会对《北中寒》的诗句逐一加以“订正”:黄河冰合时,应是鱼龙潜底。说“鱼龙死”,岂有此理?《汉书》谓“胡貉之地,阴积之处,木皮三寸”,不是“三尺”。是“百石重车”,不是“强车”;是“上河冰”,不是“上河水”。迷雾可说挥刀难破,不是“不入”。如此等等,然而所有这些无论从事理上还是措辞上对常规的违反,都包含着独创的匠心,都是出奇制胜。“鱼龙死”意味着河水全体冻结,注重表现异乎寻常的严寒,无理而有趣。“百石强车上河水”的“水”即是“冰”,但用“水”字则取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效果。“抽刀断水水更流”虽更近乎常理,而“挥刀不入迷蒙天”则别有神奇之感,可见那北国之雾异常的稠密。虹本有七彩,而“玉虹”的铸词,更强调冻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这些都能给读者以十分新异的语感。
●扑面而来的边塞寒气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听晓角》这首诗抒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也是唐代诗人李益边塞七绝的代表作。题目是《听晓角》,又属于听乐有感一类。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具有同等的感染力,而又不能相互取代。周啸天表示,从这几首诗大抵可以看到诗人运思的奥秘,主要表现在诗歌元素或意象的选取。
首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出现第一个元素(意象)即霜雪,在此诗是“边霜”,在彼诗可以是“天山雪”,甚至可以是霜雪的变相如“沙似雪”“月如霜”,总之是表现边塞气候的苦寒。第二个元素是边关,在此诗是“关榆”,古代关塞边常植榆树,也可以用指边关。众所周知,山海关即称“榆关”,“榆关”也可以泛指边关。不过此诗写的是西部边塞,又为入韵,所以是“关榆”。周啸天介绍说,在别的诗中,可以是“受降城”“回乐峰”,以及别的边塞地名,甚至可以是“碛里”,总之是交代空间的概念。而“昨夜堕”三字,则把这两个意象联系起来,成为诗句,表现出持续在时间上的过程:是边塞霜降的时节了,就像读到“天山雪后海风寒”一样,读者感到凛冽的寒气扑面而来。
次句“吹角当城汉月孤”,出现了第三个元素即边乐,在此诗是“吹角”,在彼诗则可以是“吹芦管”,或“横笛偏吹”,这是李益边塞七绝中,最重要的意象,而且是听觉意象,就像音乐本身一样,能感染读者,读之如身临其境。“当城”是空间定位,表明角声是城上发出的。第四个元素即月亮,在此诗为“汉月”,在彼诗可以为“月中看”,或“月如霜”,这不仅是乡愁意象、视觉意象,而且代表着夜晚,与梦境、失眠、思家这些意念联系在一起。而形容月亮常用一个“孤”字,这是观察的实感,也是移情于物。
三句“无限塞鸿飞不度”,适时地出现了第五个元素即人物,在此诗变形为塞鸿,在彼诗直接是征人,并无本质的不同。加上数量的夸张,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夜征人尽望乡”,等等,或给出确切数目(三十万),或给模糊概念(尽),在此诗中,“无限塞鸿”的“无限”犹言“无数”“无穷”(作者有“洞庭一夜无穷雁”句),也是模糊概念。这句诗与张若虚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春江花月夜》),语意极为相近。张诗是说飞不出月光的领域,此诗是说飞不出辽阔的关山,均有暗示“行路难”之意。有了夸张,诗情更见充沛。而同一元素在不同诗中的变形,可见诗人艺术手段的丰富,绝不单调。
末句“秋风卷入小单于”,不再出现新的元素,而是对以上元素的复习和重温。周啸天说,“秋风”照应首句的“边霜”,是寒冷、悲凉的意象。《小单于》是唐代“大角曲”的曲调名,在彼诗中则可以是《行路难》,或《梅花落》,等等。《小单于》这个曲名有极强的异域风情,而“单于”前加“小”字,似可解似不可解,令人玩索不尽。而曲声之呜咽悲凉,则如助人雁之叹息。有人说,这首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始终没有征人出场。正说明上述种种元素,在诗中已融为一片,意极浑涵。
除了上述三首,不带一个“雪”字的古诗词,从古至今还有很多,比如清代纳兰容若的《采桑子》:“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其中的“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超逸了历来咏雪诗词曾经有过的意象格局,神韵天纵。再如宋代陆游的《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策蹇清吟涉若耶,灞桥犹恨近京华;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以玉比雪花,形态像,而内核中的洁白品质也同样相似。还有元代薛昂夫的《蟾宫曲·雪》:“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雪,有碧玉般的晶莹剔透,有杨花的轻盈风姿,还有鹅毛般的形质,这样的比喻,不得不令人佩服薛昂夫的浪漫情怀。
有人说:雪是自然送给人间的情书。小雪节气已来临,也许你还未见到雪,也许早看过冬日第一场雪,不管如何,只愿你心中暖意融融,也愿我们每个人不辜负每个季节,不荒度每个朝暮!(转自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