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s 技术难题下的早期茅台酒瓶
建国初期,中国的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为2.3%,现代化工业则近乎于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茅台酒所用的酒瓶还是仁怀当地生产的土陶瓷瓶。这一阶段的茅台酒瓶分为两种,一种为葫芦形,形似酒坛,另一种为两节或三节的圆柱形,俗称“三节瓶”。
20世纪50年代初期“金轮”牌贵州茅台酒(三节土陶瓶)
由于当时制陶工艺技术不发达,制坯时酒瓶无法一次制作成功,所以瓶体要分上、中、下三个部分制作,再进行衔接,表面粗糙,衔接痕迹十分明显,更易渗漏。这就是所谓的“三节瓶”。
土陶瓷瓶的粗粝是百废待兴的印记,它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艰辛起步。
土陶瓷瓶的渗漏问题严重,所以,茅台酒厂不断对茅台酒瓶进行改进。20世纪50年代末期,外销的茅台酒开始使用白瓷瓶作为酒瓶包装,但白瓷瓶的成本较高,因此,内销茅台酒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仍使用土陶瓷瓶。
1957年“绿美人”贵州茅台酒(白瓷瓶)
1960s 经典永恒的乳白玻璃瓶
在20世纪60年代,茅台酒瓶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1957年至1966年间,是中国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工业现代化的观念正深入人心,机械生产的水平和效率也都较20世纪50年代突飞猛进。
1966年,乳白色玻璃瓶终于通过技术攻关试制,彻底解决了避光、渗漏、外观美观程度三大问题,结束了茅台酒包装用土陶瓷瓶的历史,也逐渐把茅台酒的基本造型稳定下来。
20世纪60年代贵州茅台酒(乳玻瓶)
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变化。享誉海外的中国产品里,就有茅台的身影。起初,乳白玻璃瓶茅台仅用于外销,自1966年7月,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瓶盖用红色塑料螺旋盖。
乳白玻璃瓶身的茅台酒,成为茅台酒的经典造型,不仅在中国声名远播,在国际市场也脱颖而出,受到海外消费者青睐。
1980s 国际化、多样化的茅台酒瓶
在这一时期,茅台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由技术难题向如何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转变。为了与国际接轨,在1985年,茅台酒由重量制改为容量制,即由500克/瓶改为500ml/瓶。这是茅台酒进入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茅台酒瓶为此进行了改造。茅台比对了多家瓶子生产厂家的茅台酒瓶,不断提高茅台酒瓶的质量,茅台酒瓶的合格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20世纪80年代贵州茅台酒(酱瓶特需)
20世纪80年代,茅台还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了新的魅力。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酱瓶”茅台,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并走向鼎盛。“酱瓶”是指原本用于区别普通茅台而使用的挂色釉陶瓷瓶,“酱瓶”的釉色进一步丰富、繁杂,出现紫釉、黄釉、黄麻釉、黄黑釉等茅台酒瓶。
1990s 焕发新光彩的茅台酒瓶
2001年贵州茅台酒(庆贺北京申奥成功)
20世纪90年代后期,茅台开始推出纪念酒,贵州茅台酒(香港回归纪念)、贵州茅台酒(国庆50周年盛典)、贵州茅台酒(庆贺北京申奥成功)、贵州茅台酒(庆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纪念酒相继诞生,以变革创新焕发茅台新光彩,以独特魅力展现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2014年后贵州茅台生肖纪念酒
21世纪后,茅台愈发注重文化茅台,相关纪念酒、定制酒,无论是颜色、材质还是瓶型,茅台酒瓶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酒瓶不仅仅是盛酒的容器,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见证了中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