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以来,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的高端白酒频现涨价消息。最新的消息是:茅台召开内部会议,决定:2015年合同量在10吨及以上的经销商和专卖店,从8月17日起茅台酒流通批发价格不得低于850元/瓶销售。更有消息称:事实上五粮液也早在几天前继8月3日上调50元出厂价后,再次对一批价格进行“管理”:严格要求659元以上才能出货。
整个下午,市场都在传言中度过,没有正式公告,没有权威发布。自从几年前发改委出手重罚两大酒企违反《反垄断法》后,这种不确认、不证实的“看不见手调控”形式似乎已经司空见惯。
从行业与市场角度看,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对酒企的涨价行为“喜闻乐见”,大家对接下来的市场行情充满乐观。短短几周时间内,几大酒企的价格政策不断出台:先是传言飞天终端价格接到上调令,接着是五粮液上调出厂价格;泸州老窖也在不久前“扎紧100元以上产品篱笆”;再加上这次茅五的双双严控批发价,半个月之内,几大酒企的价格动作达5次之多。
问题是,这种高密度,多频次的“自主调控”是否能真正促使酒行业向好呢?在行业,一直有把茅台、五粮液作为指针的说法。其意义在于这两大酒企对市场的预判往往精准,动作反应也相对准确,因此成为以往不少酒企争相效仿的目标。然而,在当今新的市场消费环境下,企业所处的境遇千差万别,茅五本品的市场境况,未必能够代表整体白酒市场;此外,茅五此次的上调是在计划内目标完成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了的,不排除是无业绩压力下,对市场的试探之举,也具有其特殊性;第三,上述调价行为,除了五粮液的一次上调出厂价外,均采用的是调控批发价、端价价等渠道价格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压缩渠道利润空间,引导商家上调价格,进可攻,退可守——手中绳同样可紧可松。
引人深思的是,在茅五泸快速上调价格的同时,产品定位不同于茅五的汾酒、洋河等却没有及时跟进价格,这种现象似乎更能说明问题。
归根结底,市场是检验价格的唯一标准,而不是相反。(中国酒业)
免责声明:本公众平台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个人的文章,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将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文章作者认为本公众平台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