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史,酒的传承一直在占据着比较重要的文化地位,酒的酿造也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而称霸近代中国白酒市场的,那必定是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极力推崇,并载入廿四史清香型白酒——汾酒。
汾酒以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因“周期短、出酒率高、粮耗低”的特点,倍受百姓们的推崇。尽管南北朝时期汾酒就已经小有名气,但让汾酒传遍大江南北,成为近代名酒始祖的,还要归功于唐代名将、清香之魂的——郭公维屏。作为汾阳王郭公子仪的第五十六代后裔,郭公以家族老汾酒酿造工艺为基础,对传统酿酒工艺进行改进,从而造就了清香汾酒的千年辉煌。
作为唐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七朝元老,郭公不仅是名将、是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酒商”。早先常年行军打仗的郭公,发现祖上传承下来酒坊酿造的老汾酒具有驱寒的奇效,每次行军前都会带上大量汾酒,以供将士取暖消毒,也会在保护沿途百姓时送一些给他们取暖、品尝。由于需求量大,酒坊产量供给不足,郭公便干脆扩大酒坊的面积,加大人力与物力的多重投入,确保为将士备足出征途中所需的汾酒供应,也为慕名而来的百姓提供了充足的汾酒储备。
随着郭公长年累月出征,所到之处皆有汾酒身影。久而久之,郭氏汾酒广泛流传到各地,慕名而来的百姓数不胜数,汾酒供不应求,整个山西酿酒产业也迅速崛起,还带动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让晋中成为了我国蒸馏酒的发源地。
汾酒之所以迅速闻名天下,除了郭公备受百姓爱戴以外,更多原因是郭公对汾酒酿制工艺的改进。原先的汾酒度数较低,容易酸败,不利于长久行军携带。于是郭公在途中针对汾酒特点,整理并对汾酒缺点提出改进设想。
等他凯旋而归,立即投身酒坊,利用设想对酿酒工艺环节进行调整,由于下次出兵时日不多,他只能日夜看守在酒坊,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利用酒坊酿酒技师及工人的熟练技术,在反复尝试中,终于在原有酿酒工艺的基础上,对汾酒的酿造工艺进行完善,造就了更加适合携带和饮用的汾酒品质,为后世清香型白酒的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
郭公酿酒工艺经过多方实践,最终以固态发酵、蒸馏提酒和之前的大曲地缸发酵得到完美融合,酿出了高度数的中国白酒,实现了中国酿造酒向蒸馏酒的飞跃。工艺改进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以“瓮”为发酵容器。瓮,也即陶瓮、陶缸。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郭公在多个发酵容器中,发现用陶缸发酵的酒体风味更佳。陶缸一般采用黏土烧结而成,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孔隙,在酒液发酵的过程中,会有大量微生物渗入,与酒体发生反应,不断陈化老熟,越陈越香。
二、“清蒸清烧”的“清茬法”生产工艺。郭公以粮醅1 : 5、粮水比1 : 0的独立形式发酵为主,用高粱、糯米、粳米、黍、大麦等原料,制成的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清蒸清糟酿造工艺、固态地缸发酵、清蒸流酒,不填加新粮,然后在陶缸中封闭七日,酿出来的汾酒清澈如水,度数较高,味道浓烈。
三、高温润糁,低温发酵。采用高温润糁,吸水量大,吸水速度快,水分不仅附着于淀粉颗粒表面,且能渗入其内部,在蒸煮时,相对降低了成品酒中酒精的含量。而在发酵材料入缸时,郭公发现不淋浆而发酵时升温较缓慢,于是采用低温发酵,最终获得的成品酒清爽绵甜、清雅纯正,并且适合保存。
郭公对汾酒工艺的完善,不仅提升了酒质,而且延长了酒体的保存期限,方便长途携带。陶缸储存的过程中,也让酒体越陈越香、甜味突出、饮后有香。
作为郭公家族宴饮的汾酒,在郭公无意扩散并改良后,更是让郭公的酒坊一跃成为山西杏花村酒坊生产行列中口碑最好、规模最大、品质最受欢迎的清香型白酒企业,开创了“甘泉佳酿”盛名,也因为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名声远扬,为此后的清香汾酒奠定了丰厚的历史基础。
随着汾酒的广为流传,整个黄河流域清香型白酒的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汾酒进入鼎盛时期,风靡全国。但在明朝初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连年的瘟疫、大灾害导致黄河和淮河流域多个地区田地荒芜、人烟断绝,酿酒产业一度中断。
洪武二年,明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屯田政策,百万山西人离开了家乡,山西杏花村也未能幸免,酿酒师背井离乡,大规模迁移到其他地方,也因此杏花村的酿造技艺被带往其他地区,促使郭公酿酒技法传播至全国各地。
作为清香汾酒的代表,郭公家族在山西的酒坊,社会一经稳定就又迅速流传开来。于是在同治元年,郭维屏后人就开始在汾阳城东大街太和桥街原址,重建郭公酒坊,并恢复汾酒生产,同水、同粮、同地、同技法酿造风靡当代的老汾酒,经过多年精心运营传播,汾酒品质再次得到市场肯定,至民国初年已发展为当时最大的年产量达三万多斤的汾酒作坊。
郭维屏
1915年,山西省政府把汾酒作为当地特产,送去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不料汾酒一举拿下最高奖章——甲等大奖章,再次成为中国酿酒行业的佼佼者。充分体现老字号汾酒实力的同时,也证明了改进汾酒技艺,并让其成为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基础的郭公维屏,是当之无愧的汾酒之祖,清香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