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者 张瑜宸 华夏酒报订阅号 今天
6月3日,美国交通部发布命令,宣布将从本月16日起暂停所有中国航空公司执飞的中美定期客运航班。2天后,又宣布允许每周共两班客运航运往返中美,即日生效。
在新冠疫情还在蔓延的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先是宣布暂停资助世界卫生组织,之后开始对贸易伙伴欧盟等10个国家地区的数字服务税发起“301调查”。一言不合就开始设置贸易壁垒,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给了美国“优先论”的自信?
是政客吗?又或是肤色吗?显然都不是。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背后的文化软实力“着陆”。日韩的娱乐文化、西方的餐饮文化近些年一直都在源源不断地对中国乃至全世界进行“输出”。人们画着精致的日韩妆,拿着刀叉,追着英剧,听着蓝调,“外来”文化的渗透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犹记得,电影《赌神》中的一句“给我开一瓶82年的拉菲”,成为中国几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你可以不喝葡萄酒,也可以不懂葡萄酒,但似乎无人不晓拉菲的魔力。
时至今日,一款葡萄酒要进入中国市场,必先教育消费者该国悠久的酿造历史和饮酒文化。摇杯、闻香、轻啜、慢饮,在“高大上”们面前,我们用碗喝酒似乎显得有些“上不得台面”。近两年,随着威士忌迎来“野蛮生长”,“山崎”在中国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带动了多款日本威士忌大火。有专业人士提出,面对琳琅满目的英文酒瓶,忽然发现有一瓶写着中国汉字的“山崎”、“余市”、“白州”,你不觉得格外亲切吗?的确,文化带来的地缘亲近感和魅力本身就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营销奇效。
但在中国白酒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文化“渗透”,是不是只能通过降度、混调成鸡尾酒来让外国消费者接受?原泸州老窖集团董事局主席谢明就曾表示,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也表示,白酒有自己的“清香风骨”,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在白酒国际化进程中,要用最优质的白酒去征服他们的味蕾,进而通过文化征服他们的心灵,这样中国白酒国际化的进程才会更合理。
在这里,不得不说火遍全球的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她把传统文化拍摄的如诗如画,虽然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所有的视频都从最初的最初开始,追本溯源。就连酿酒也是,先从耕地种粮开始。
在她发布的《家酿啤酒》视频中,一帧帧收麦、晒麦、打麦的画面拉开了啤酒酿制的序幕。随后,泡麦、煮麦、加曲、烤麦芽、糖化、发酵、加酒花等酿制过程在镜头下一一呈现出来。据悉,为了拍摄这个视频,李子柒花了前后差不多1个月的时间。泡麦子一天,催芽两三天,头道发酵两个礼拜,二道发酵三五天。因为过程繁复,她建议没有酿酒基础的粉丝们暂且不要轻易尝试,因为一入啤坑深似海。
从李子柒身上,我们看到了如何讲好酿酒文化、讲好饮酒故事不在于自夸,而在于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和每一道酿酒工艺的精益求精。每一滴酒的背后,是匠心酿造、辛苦付出,是酿酒人的勤奋、聪慧,也是酿酒文化的延续、创新。酒不再是冷冰冰的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产物,而是有记忆不忘、传承不断、情感仍在的有温度的饮品。这不正是我们酒业想要讲好的品牌故事?不也正是我们国际化想要传递出的中国酒文化自信吗?
曾几何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当拥有600年文化历史传承的故宫,将国货变成了国潮,喜穿外国大牌的明星、年轻消费者开始追捧李宁、回力,从妈妈辈就流行穿的波司登羽绒服甚至登上了纽约的时装周。这种消费主张的出现,背后不正是蓬勃喷涌的文化自信吗?
对酒业来说,是时候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