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刚刚过了清明,春风细雨时常造访,沾润万物,和煦晴好随后到来,在这样风雨与晴空交替的时节,半醉里去欣赏,都是和美景致。正如苏东坡《定风波》所言“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豁达之至不是能够忽略那些崎岖坎坷,而是能够把它当成另一种风景来欣赏,乐在其中。
苏轼写这首诗实际上也是碰巧,当时正值暮春,清明虽过,细雨未歇。被雨淋那是常有的事,所以大家都备有雨伞,尤其是赶路的人。不过,那天不巧,苏轼一行走到沙湖道的时候下起了雨。而带着伞的随从先前离开了,一行人都成了落汤鸡,大家都觉得很是狼狈。但苏东坡却很豁达,反正都被淋湿了,何必在意?于是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常理来讲,行路遇到下雨被淋湿就该找个地方避雨,烤干衣服能等天晴。有的时候荒郊野外未必有避雨之所,这种情况就比较糟糕,只能是挨雨淋,狼狈那是难免的。这就像漫漫人生路上的不幸遭遇一样,无可奈何,直逼得人惆怅。
但这种狼狈、惆怅对豁达之至之人来说不算什么,他们总能找到一些方位看到坏事的好处。虽然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可能够体会到这种祸福相依的人也没有多少,能够从祸中寻福乐的寥寥无几,苏轼算是一个。他的仕途人生当真算不得顺坦,不过,他总能在大家都觉得十分艰难的时刻找到他觉得快乐的地方。
有人说,苏轼不是一个圣人,这话没错,笔者觉得他是一个至人。什么意思呢?就是做人的一种极致状态,他是真正明白了人生意义的人,虽然没有成为圣者,但绝对可以说是不枉此生。在人生道路上的风雨晴好中,也许清醒着去看实在是没有办法平心而过,但在半醉里去看,或许你也能和苏轼一样,把它们都看成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