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多数人而言,长城是个游览胜地,可对于年逾花甲的董耀会来说,长城却有另外的含义,且值得为之奔波劳顿一生。被誉为“长城之子”的他,是著名长城专家、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长城,他走了30多年、研究了30多年,也宣传保护了30多年。
上世纪70年代末,董耀会还是秦皇岛的电业局外线工,因工作需要经常在长城脚下施工,就此也开始了和长城的缘分。“接触的长城多了就想了解长城,什么时候修的?什么人修的?修它做什么?但当时这方面的书太少了。”除了行走于长城之上,董耀会还通过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学者,了解长城的历史。渐渐地,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如果可以在长城上留下一行完整的人类足迹,把这一路考察的内容记录下来,太有意义了!”
经过两年准备,1984年5月4日,27岁的董耀会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徒步考察万里长城。从山海关出发,他和友人由东向西行。每天各自背着20多斤的设备和资料,天亮了出发、日落前下山,晚上就住在长城附近的村子里。历经508个日日夜夜后,途经百余区县、行走约7400多公里。1985年9月24日,董耀会终于到达嘉峪关,填补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空白--这是第一次对长城进行了全面周详的实地考察,这也是华夏子孙在万里长城上留下的第一行完整的脚印。在这期间,董耀会边走边记录,此后用10个月时间写了本《明长城考实》,记录了明长城的遗址现状,也描绘出他心中的长城。
“长城达21196公里,可实际上像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这样开发出来的可能不到百分之一。” 作为“长城保护”项目的负责人之一,董耀会参与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箭扣长城修缮工作,时刻冲在长城断壁残垣的第一线。而他更期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长城的保护体系中。
30余年里,董耀会一直致力于长城的研究与文化传播。而印象最深的,当数在过去10年间主持完成的国家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长城志》。这是国内关于长城的第一套大型文献,董耀会也完成了他奔走长城半生的愿望。“比起长城2600多年的历史,这三十几年又算得了什么?我过去几十年就做了研究和保护长城这一件事,可能一辈子也就做这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