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次“禁酒令”,最早是在大禹时期。相传,仪狄是最早的酿酒专家,他是大禹的一位祭祀,《战国策》中记载,仪狄把酿造的酒敬献给大禹,大禹喝后觉得味道可口,一连喝了好几碗,不觉就醉了,昏昏沉沉睡了几天,醒来时猛然发觉事情不对,于是把大臣召集起来说:“酒如此好喝,又能醉人,后世必定有人会因为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他下了一道“禁酒令”,不准人们再酿酒、饮酒。
大禹的话很快的应验了,商纣王不理朝政,酒池肉林,导致亡国。还有很多皇帝沉迷酒色,使得江河日下。过量饮酒会夺人心魄,败坏道德,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喝酒误事,不是一句空话。
禁酒的目的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减少粮食的消耗。三斤粮,一斤酒,古代生产力不高,每当碰到天灾人祸,粮食紧缺时,或是遇到战争,需要储备粮食时,朝廷会颁布禁酒令,而粮食丰收时,禁酒令就会解除。
在商朝“禁酒令”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在《酒诰》中规定,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而且不可以喝醉,同时要减少酿酒,爱护粮食,对于饮酒的惩罚措施也很严格,对于聚众饮酒者,抓到就要杀头。
在秦国《秦律》中规定,不准用余粮酿酒,商鞅变法将酒价的成本提高十倍,一方面可以限制人们饮酒,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汉朝丞相萧何制定《汉律》,其中规定,“三人以上无故饮酒,罚金四两。”禁群酒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众聚众闹事,引发社会动荡。
触犯禁酒的处罚方式各有不同,轻者没收酿酒器具,酿酒收入,或罚款处理,重者处以极刑。史上最严格的禁酒令出现在北魏文成帝期间,有一年大丰收,人们纷纷用余粮造酒,从而出现了许多酗酒的人,统治者认为酗酒会造成“富而亡国”,于是发布禁酒令:酿酒的、卖酒的、买酒的、饮酒的,全部斩杀,遇吉凶或迎接宾客除外。
刘备和禁酒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和简雍在路上溜达,看到一户农家藏有酿酒的器具,刘备准备将那户人家治罪。简雍觉得这样的做法太过严苛,指着路边一男女说,“两人通奸,该当治罪。”刘备不解,简雍说:“此男女身藏成奸之器,这与因藏有酿酒之器而被治罪是一个道理。”刘备大笑,于是将这家农户放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觉得酿酒浪费粮食,颁布诏书令国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朱元璋执行起来也是非常严厉的,大将胡大海之子因为触犯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领军出征,亲自杀了他的儿子。自此以后,再没有人敢触犯。不过,朱元璋死后,禁酒令很快被废除,酿酒、卖酒、饮酒之风盛行起来,看来酒的魅力真的很大。
说起来中国禁酒在历朝历代都有,但是奇怪的是饮酒的人还是越来越多。饮酒之风越来越盛,终至于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落日益普及起来。一道道的禁酒令,都没能阻挡它的蔓延。也许这就是中华酒文化的魅力所在。